明代思想家李贽为何颇受争议,明朝李贽
如今通州西海子公园西北处,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有一处墓葬,是游人常去凭吊之处,那便是李卓吾墓 。
文章插图
通州西海子公园里的李卓吾墓 。白继开摄
李卓吾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 。在明代,李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以及一些假道学之流大加批判,甚至提出了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的观点 。这在那个时代,是惊世骇俗的言论 。李贽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但同时,因为他的观点受到朝廷的打压,很多人又离他远去 。
李贽七十多岁时,因为一位忘年好友的鼎力相助,得以寓居通州,他人生最后的岁月在通州度过,死后也葬在通州 。
坎坷求仕路李贽1527年出生于福建晋江,嘉靖三十一年(1552)考中举人,但是他两次考进士都不中,四年后,李贽出任河南共城(今辉县市)教谕(类似教育局局长) 。做了三年教谕,嘉靖三十九年,李贽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嘉靖四十三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嘉靖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 。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 。虽然做着官,但生活仍然清贫 。
嘉靖三十九年,父亲去世,时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的李贽回乡治丧,依礼制丁忧三年 。此时,正值东南沿海倭乱,他与妻女遇上倭寇围城 。服丧期满,李贽携带全家三十余人迁居北京,一时又得不到任职,只好找些塾师之类的活路 。十个月后好不容易得了个北京国子监博士(从八品教官),又传来祖父辞世的噩耗,他再次携家带口回原籍守孝 。经此一番折腾,本来就不宽裕的他更为拮据 。
当他把祖父的丧事安排好之后,回到共城去接妻女,才得知更悲惨的消息:当时他将妻子与三个女儿安顿在当地,为他们买了几亩田,岂知后来河南大灾,当地赈济缓慢,两个小女儿竟被活活饿死 。
痛苦的经历,再加上在担任礼部司务期间,开始研读王阳明的学说,这些因素促使李贽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 。李贽此时也结识了泰州学派(王阳明去世后,其弟子王艮回到泰州讲学,后人称他们为泰州学派)重要人物如王畿、罗汝芳、耿定向等人,他们注重社会底层人的感受,致力于开启民智,这些思想深得李贽的喜欢 。
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辞官,先后寄寓湖北黄安、麻城等处,讲学著述 。在麻城讲学时,从学追随者男女数千人 。常发表惊世骇俗言论的李贽,在行为上同样反叛:他于万历十六年(1588)夏在麻城一座寺庙落发出家 。
因为有过短暂的京城做官的经历,而通州是南方到京城的水路要冲,他与通州有过多次交集 。第一次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李贽偕夫人和孩子到北京等待朝廷新的任命;第二次是在隆庆元年(1567),李贽到北京,在礼部当差;第三次是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李贽逃难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 。他在《续焚书·与潘雪松》中写道:“彷徨未定,复同肖川至潞河登舟,获遂见老丈于城下,虽非仆之得已,然亦可遂谓仆之无可奈何哉 。”这是李贽第三次到北京,他从潞河下船,来到通州城,再到北京,暂住到西山极乐寺 。第二年春天,他又乘船沿大运河离开北京 。据记载,李贽在72岁前,至少有6次到过或路过通州 。
生死之交马经纶而李贽晚年寓居通州离不开他的一位生死之交:马经纶 。因为李贽惊世骇俗的言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马经纶当时就是李贽的“铁杆粉丝”之一 。
马经纶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字主一,号诚所,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 。马经纶从小就聪明好学,27岁考取己丑科进士,最初在工部实习观政,万历十七年(1589)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山东肥城知县,为民爱民,政绩显著 。万历二十三年,马经纶升任监察御史,因事抗疏,被免职回到家乡通州 。
他终日诵读经书史籍 。在家乡,耿直仗义的马经纶,做了很多好事善事,先后迁葬工部左侍郎李钦,安葬老师李春雩、挚友武含春等 。他又置立义地,埋葬穷人,而且每年要接济贫士 。他为通州林氏妇女撰写的《列妇林氏墓碑记略》收录在光绪《通州志》卷十《艺文·墓志》中 。
还在做官的时候,比李贽小三十多岁的马经纶,就对李贽仰慕已久 。而在罢官后,潜心研读典籍的马经纶对李贽那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越来越认同 。他们常诗文往来,由此建立了牢固的友情 。
李贽第三次离京(1597)后,寓居在好友山东济宁漕运总督刘东星府宅 。在此期间,马经纶到山东去找李贽,赓续友情,期间二人对《周易》再次进行了研讨 。后来马经纶有事要回通州,七十多岁的李贽坚持以老迈之身千里相送,一直送到天津直沽 。当经过大运河临清闸时,李贽感慨万千,赋诗《同马诚所出临清闸》,慨叹他们的友情:千艘万舸临清州,闭闸开关不自由 。非利非名谁肯在,唯君唯我醉虚舟 。
1600年夏秋之际,李贽结束山东济宁、南京等地的游历,再次回到湖北麻城,这次他遭遇到了麻烦 。因为李贽离经叛道的学说,引起了当地乡绅的极大不满,他们散播李贽会妖术的谣言,煽动普通百姓围攻李贽 。
听说李贽遭受迫害,马经纶长途跋涉三千里到湖北,去救援李贽 。为了便于照顾李贽的生活,马经纶决定将李贽接到自己通州的家中 。
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贽到通州后,每日与马经纶研读《易经》 。李贽继续写作《易因》这本书,并与马经纶共同读《易经》,他常引苏东坡的话,“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来表明他做学问的态度 。闲暇之余,马经纶还陪同李贽及随行人员到周边地区游玩 。李贽在《温泉酬唱有序》中记录了他来通州后的一次外出情景:春日余同马诚所侍御北行,路出汤坑,商城张子直舜选,携其甥盛朝衮,其小友陈壁,俟我于此,连饮三日,然后复同往……
这一年,“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也到通州拜访李贽,当年李贽在湖北讲学时,袁中道深受李贽的影响 。
李贽在《书小修手卷后》中说:“岁辛丑,余在潞河马诚所,又遇袁小修三弟,虽不获见太史家兄,得见小修足矣,况复见此卷乎!”交谈中,袁中道因为听闻李贽喜好食肉,认为过多食肉不利健康,所以就劝他少吃肉,但是李贽没有听从 。这年夏天,好友刘东星也多次派人来接李贽,他婉拒了刘东星的好意,只是抄寄给他所写的杂记以示纪念 。
也许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飘摇无定的生活,李贽对通州的生活感到很满意,在来到通州后不久,就写了一首诗《夏至后二日马历山园池小集》:只在此通州,居然足胜游 。清阴迷钓叟,曲水系荷舟 。面细非燕麦,茶香是虎丘 。今宵有风雨,我意欲淹留 。
在通州,李贽抓紧时间写作,继续修改《易因》 。据他自己记载:“与马公读《易》,每卦千遍,一年而《九正易因》成 。”这是他最后的学术著作,写完《易因》书稿后,他请马经纶提建议,马经纶建议将书名改为《九正易因》 。听到好友的建议,李贽非常高兴,他把这件事记录在本书的《自序》中 。
当李贽在通州度过他难得的闲适时光时,朝廷中一些人对李贽的迫害没有停止 。万历皇帝将李贽投入京城大狱 。马经纶多方营救,多次帮助李贽辩解开脱 。马经纶在《与李麟野都谏转上萧司寇》中说:“(李贽)平生未尝自立一门户,自设一藩篱,自开一宗派,自创一科条,亦未尝抗颜登坛,收一人为门弟子 。”大意是说,李贽也不拉帮结派,也不反抗朝廷,这样的人何罪之有,朝廷应该马上释放李贽 。也许是马经纶的努力起了作用,朝廷不打算继续关押李贽,而是要将他发回原籍 。李贽得知消息,觉得这是对他的莫大侮辱,决定以死表达自己的抗争 。
袁中道对李贽之死有这样的记载:“一日,呼侍者剃发 。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 。侍者问:‘和尚(李贽的自称——编者注)痛否?’以指书其手曰:‘不痛 。’又问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 。”李贽故意呼狱中侍者剃发,趁机夺剃刀割喉自刎,且在血泊中辗转两日而亡,李贽的刚烈,令人慨然敬佩 。
李贽的去世,最悲痛的莫过于马经纶,他费尽周折,把李贽遗体运回通州,并安葬在城北迎福寺西侧的一个高坡上,这是李贽此前与马经纶讨论后挑选的地方,李贽生前好友焦竑题写了“李卓吾先生墓”六个字 。八年后,李贽的学生汪可受、梅掌科、苏侍御捐资为李卓吾树碑 。李贽去世后,当时的很多文人学者到京城来,都要到李卓吾墓前悼念 。崇祯八年(1633)由刘侗和于奕正合著的《帝景景物略》中记载了李贽墓的情况:“冢高一丈,周列白杨百余株 。碑二:一曰李卓吾先生墓,秣陵焦竑题 。一曰卓吾老子墓,黄梅汪可受撰,碑不志姓名乡里,但称卓吾老子也 。”
数百年来,李贽墓历经变迁,迁到了现在西海子公园的位置 。李贽也成为了通州历史文化的名片 。
(原标题:明代思想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
李贽晚年寓居通州)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刘永加
【明代思想家李贽为何颇受争议,明朝李贽】流程编辑 刘伟利
- 陶渊明代表作(田园诗)
- 赞美竹子的五言绝句诗(竹子的励志句子)
- 河北涞源事件(河北涞源反杀)
- 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李贽,李贽 以孔子之是非
- 十三陵哪个陵最值得看
- 西安鬼市在哪
- 故宫经历过多少个皇帝
- 明代宗和明英宗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