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警惕沉默的“健康杀手”:骨质疏松,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

来源:钱江晚报
92岁老太半夜翻身,突发左侧胸痛,送医后怀疑心肌梗塞转至上级医院,经CT检查发现断了三根肋骨,骨密度监测提示她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65岁大姐腰痛数天未缓解,经社区医院转诊至三甲医院后,查出是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
开展“1+X”管控模式推动骨松“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预防为中心”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危害日益显现。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即绝经后妇女中,约每3人即有1位罹患骨质疏松症;而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则高达32.0%,女性人群患病率更是超过半数。
“骨质疏松的发生并无明显的征兆,但其带来的疾病负担却相当沉重。”宁波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第六医院副院长陈剑明提到,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且严重的后果之一,致残率、致死率都相当高。此外,它导致的住院治疗次数及费用也非常高,预计我国至2035年及2050年用于脆性骨折的医疗费用将高达1320亿元和1630亿元。
然而,大众对这个沉默的“健康杀手”的认知却普遍不足,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骨密度检测率、诊治率也相当低。
“要提高对疾病的关注,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护人员将疾病宣教与筛查诊疗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管理,多管齐下,才能有多方共赢的效果。”宁波市骨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副院长茅月存介绍,2017年起,宁波率先在多个慢病领域开展“1+X”管控模式,骨松也在其中,推动骨松“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预防为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让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得到长期、标准化的管理11月27日,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承办、安进中国支持的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标准化管理助力计划项目举行了中期讨论会。
浙江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主任医师费锦萍介绍:目前,宁波的分级一体化管理已经初见成效,近148个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已形成一张规范的网络,向上转诊疑难病例,向下持续坚持康复管理,为助力计划奠定了较为稳固的基础。
作为宁波项目的牵头专家,费锦萍表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从上到下支持、推动基层骨松诊疗、管理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科人才的培养,提升相关技能和职业获得感,才能从源头防范和降低脆性骨折发生率、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此外,助力计划中远期的目标期望能将骨质疏松纳入到居民健康服务包,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管理起来。”费锦萍指出,骨松患者一般需要经历1年左右的康复期,但由于不少老年人基础疾病众多,用药依从性不佳,长此以往对康复不利。这时,让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得到长期、标准化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如此,社区还承担着长期的科普宣教任务,帮助社区居民重视骨松,形成“早筛早诊早治”的意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警惕沉默的“健康杀手”:骨质疏松,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在骨松的预防上,浙江省及宁波在防跌倒方面也有长期的工作部署,宁波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方挺介绍,今年起,市老龄委将老年人防跌倒综合干预项目纳入宁波老年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接下来市卫健委、民政局、住建局、体育局等多个部门将合力推动老年跌倒的筛查以及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工作,切实为老年人带来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