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老年病变的特点

阴阳|老年病变的特点
文章插图
亚太地区老年学会将45~59规定为老年前期,60岁以上为老年人,60~69岁为老年期,70~89岁为高寿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人自有生,必有经老至衰到死亡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怎么预防疾病,保健养生,就越来越受到群众关注。
老年病变的特点
四川 成都市/欧阳军
阴阳|老年病变的特点
文章插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年六十,阴萎,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矣。”由此可见,古今都一致认为,人在40岁以后逐渐出现生理上的老年性变化,60岁以后老年性变化明显突出。
小儿是以14岁为界限,小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器官及功能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适应能力、调节能力、防御能力等各方面都相对不足,是容易患病的时期。老人是以60岁为界限,老年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脏腑脆弱,形气削减,各器官及功能都处于老化衰退阶段,其适应能力、调节能力、防御能力等各方面也明显衰退,也是容易患病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调养不当,在老年前期就容易患病。因此,老年病的范围应扩大到老年前期所患的病症。也就是说45岁以上,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骨骼、器官老化,适应、调节、防御能力低下而产生的病症都属于老年病,都可按老年性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诊疗、防治。
根据老年前期、老年期病变的发病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老年病的病变规律可归纳为“三纲”:即平衡失调为纲,升降失调为纲,和谐失调为纲。在其防治方面宜做到“五常”,即:常合理膳食、常适量运动、常心情舒畅、常学习交流、常检查治疗。
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先来谈谈老年病变的特点。
老年前期、老年期的平衡失调主要表现在阴阳平衡失调、心理平衡失调、动作平衡失调、生化平衡失调四个方面。
平衡失调
1.阴阳平衡失调
人之阴阳处于相对平衡,才健康无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千金翼方》又云: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人从老年前期开始,阴阳平衡失调就开始变化,至老年期平衡失调就更明显。阴阳平衡失调日久可产生疾病,患病日久也可导致阴阳平衡失调。
阴阳平衡失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界的阴阳更迭不协调。阳盛阴虚者常耐冬不耐夏;阴盛阳虚者常耐夏不耐冬。二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虚。常见的阳虚有心阳虚、肝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常见的阴虚有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脾阴虚和肾阴虚,还有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等。
阴虚者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尿后余沥不尽、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大便秘结、口苦咽干,舌红少苔,或光亮如镜,或苔薄黄,脉细数。阳虚者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频,性欲减退或阳痿早泄,白发脱发或过早掉牙,耳鸣耳聋、畏寒肢冷、腰膝软痛,舌质淡红或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津液日见亏损,无论是生理性亏损或病理性亏损,都会导致老年人的阴精或阳气处于低水平状态和失衡状态。也就是说,老年人无论先为何脏的阴亏,最后都会导致肾阴亏虚。无论先为何脏的阳虚,最后都会导致肾阳亏虚。阴虚日久,必损及阳,阳虚日久,必损及阴,阴虚不能养弱阳,阳虚不能养弱阴,最终结局是阴阳失衡,阴阳俱虚。所以,老年人单纯的阴虚和单纯的阳虚证较为少见,往往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后是阴阳俱虚。治疗也要阴阳并补,或阴阳平调,才能使阴阳趋于相对平衡。
2.心理平衡失调
据《养老奉亲书》云:“老人之性,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 指出人至老年期,体力衰退,对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降低,易产生心理上的平衡失调。
心理平衡失调主要表现在情感不稳定,有的老年人一旦患病后,或说同事或朋友、家人患急危重病、难治病,会对疾病产生恐惧感,害怕自己的病加重,自己也会患别人一样的急危难治病,从而产生衰老感,甚至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