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个曾经遥远,陌生,甚至连医院内分泌科室都不常见的疾病,如今正如“浪潮”一般席卷而来。
第六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论是消除糖尿病对于血管的侵害,还是保证日常的体能,胰岛素都不可替代,但根据2019年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我国仅有2%左右的病人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
自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廷提取出胰岛素,次年用于临床,1923年便在协和医院将胰岛素首次用于治疗中国的病患,但胰岛素广泛在中国应用,乃至糖尿病得到规范的治疗,却是一部漫长的历史——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这段跌宕起伏的过往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早年困境与试验
“我走上学医的道路,就是母亲的糖尿病。”北京某知名综合医院的内分泌医生宋莉莎从医了50年,专注于糖尿病领域,回顾她的职业生涯,与胰岛素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宋莉莎在上世纪60年代考医学院,当时她的母亲确诊糖尿病,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已很明显,一米六的身高,体重不足100斤,身困体乏。
那时糖尿病在中国属于“罕见病”,生活困难,温饱尚难解决,糖尿病发病率不高。没有针对糖尿病的专门统计,仅有的病患也难以接受系统治疗,医院的内分泌科几乎没有专门治疗糖尿病的医生,除了空腹血糖值,没有更多检测血糖的手段。确诊糖尿病大多依据症状,甚至因糖尿病住院的病人,医护人员要通过烧患者的尿,才能间接了解血糖状况。
文章插图
△ 《我们为什么肥胖》纪录片截图
宋莉莎的母亲起初得到的治疗只是口服药,没有控制饮食的认识和要求,病情并未得到遏制,出现因神经脱髓鞘导致浑身疼痛的情况,但也只有扩张血管的药物,并不起效。因宋莉莎在医院工作,母亲能用上一些普通胰岛素,又托人到上海买长效胰岛素,存在冰箱里。她的母亲使用胰岛素后,疼痛明显改善,体重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当时像宋莉莎母亲这样幸运的人很少。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胰岛素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胰岛素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胰岛素被发现的第三年,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就已经和多伦多大学合作,将胰岛素推向商业市场。1923年年底时,胰岛素的产量就达到了每周10万单位。在中国,就在礼来将胰岛素商业化5个月后的19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开出了第一例胰岛素因苏林处方。不过,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胰岛素的生产力还停留在:五吨的胰腺组织,才能提取出数毫克的胰岛素。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 在19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就已经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了。病案号5524,主要书写者为侯祥川大夫。在病历首页的出院情况部分用英文写着:“这是我院第一例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宋莉莎记得,北京曾有一个生产胰岛素的厂家,主要生产普通胰岛素,也能生产些许长效胰岛素。“文革”期间,这个厂家被“破四旧”关掉了,导致北京的医院胰岛素告急,胰岛素只能用作抢救酮症酸中毒的病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糖尿病的诊疗开始步入正轨。1980年时统计,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为0.67%。面对这个在当时并不庞大的人群,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开枝散叶,北京的大型综合医院陆续出现专门治疗糖尿病的团队,糖化血红蛋白,餐前、餐后血糖的测定也追随国际上的脚步,在国内开始普及。
也是在那时,虽然胰岛素的供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但国内医学界对糖尿病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1986年,中日医院的潘孝仁教授团队为研究糖尿病的预防,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做了一个为期八年的实验。
“大庆油田的工人来自四面八方,更有普遍性,且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还在使用粮票、肉票实行食品限量供应的年代,那里的工人已经能够得到大量的肉和油作为福利。随着钻井实现机械化操作,许多人每天的生活是看黑白电视、吃糖、吃饼干,很接近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宋莉莎也是大庆研究团队中的一员,他们团队首先为11万大庆人做了口服糖耐量测试,筛选出早期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继而对高危人群进行中等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花费一年时间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不少于10次的教育,他们列出饮食、运动、饮食+运动和对照组组别,展开针对个体的精细调控。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85岁高龄老人独自居住在山上吃白石崖,老人喊了好几个名字
- 尿毒症|尿毒症患者,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牢记这6大注意事项
- 人到中年,遇到婚外暧昧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 两个人一直腻在一起是怎样的体验?
- 没有它,周围世界将不复存在!能瞬间穿透我们目前所见的全部物质
- 人在职场,提拔在酒桌上的人,往往是这样的
- 父亲为了一个女人狠心抛弃了我们母女,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
- 老婆怀孕了,老公应该怎么办?
- 决定离婚那晚,她在朋友圈发了条信息,8个男闺蜜全把她拉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