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一针55万元背后:“无药可医”的罕见病该怎么治?

近日,一位脊肌萎缩症患儿住院4天花费55万元的消息引发关注。脊肌萎缩症是一种什么病?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方方介绍,脊肌萎缩症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罕见病”。该院自2019年至今共治疗了26例脊肌萎缩症患儿,运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而且全部存活。“其实,绝大多数罕见病尚没有根本治疗方法。”今年起,北京儿童医院成立罕见病中心,通过多学科联合管理对症施治,使罕见病患儿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它是儿科‘常见的罕见病’。”
方方介绍,2018年,121种疾病被纳入我国首批罕见病目录,其中就包括脊肌萎缩症。“其实,脊肌萎缩症虽然是罕见病,但是在儿科相对常见,可称得上是一种‘常见的罕见病’。”
脊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患者肌肉无力、萎缩,但不影响认知及智力。一般起病较早,被称为2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
方方介绍,脊肌萎缩症主要是由SMN1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7和8外显子纯合缺失或点突变致病,临床上分为四型,I型也称婴儿型,几乎所有患者均在6个月内发病,80%在1岁内死亡,很少活到2岁,从未达到独坐的能力;II型称为迟发婴儿型,6个月内发育正常,可独坐,之后发育停滞,常于18个月内出现,始终达不到独走的能力;III型又称少年型,1岁内正常,常在18个月以后发病,可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IV型为成人型。I型和II型多见,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原因。
“虽是罕见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如今脊肌萎缩症已经有了获批治疗的药物,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至今共治疗了26例脊肌萎缩症,患者的运动能力均有提高,生存时间也明显延长,“中心的经验是越早诊断越早治疗,改善效果越明显。”方方说。
“研发能力上去了,药品成本才能下来。”
这次脊肌萎缩症引发广泛关注,重点在于一名患儿住院4天花费55万元。这样的治疗费用“畸高”吗?根据涉事医院回应,患儿治疗完全符合指南,是在与患儿家长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后的共同决议。
方方解释,该药是我国最早获批治疗脊肌萎缩症的药物,为进口药,目前单价55万元一支。患儿在第一年需注射6支,之后每4个月注射一支。
去年底,国家医保局答复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时提到,国家医保局正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范围,10余个罕见病药品纳入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价格明显下降。但同时,对于部分价格特别昂贵的特殊罕见病用药,由于远超基金和患者承受能力等原因,无法被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就我们了解,脊肌萎缩症的治疗药物虽然价格昂贵,不过与更多罕见病相比,从有效治疗方案上看,确实已算‘不幸中的万幸’。”方方解释,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有7000多种,而其中“有药可治”的少之又少。方方呼吁国内相关领域关注罕见病,加大研发力度,期待更多、更实惠的罕见病有效治疗方法问世。“研发能力上去了,药品成本才能下来。”
“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也要让患者得到有效帮助。”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如果接诊的医生从来没见过这种病,那自然诊断起来就存在困难。”方方说,脊肌萎缩症属于儿科“常见的罕见病”,一般发生误诊的概率较小。而对于更为罕见的疾病,或症状不典型的疾病,诊断难度则更大。
“大部分罕见病在确诊后,最重要的是做到多学科支持的对症管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此,今年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罕见病中心,开设了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并设立专门病房。“家长不需再挨个科室的分别挂号,在罕见病门诊多学科专家联手为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与管理方案,为患者及家庭共同排忧解难。”
近年来,罕见病日益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走进科研和诊疗的视野,我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也开始招募。而由于超八成罕见病与基因遗传有关,绝大多数罕见病并未找到根本的治疗方法。
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如何在诊断困难、缺乏药物支持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他们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是罕见病诊疗的题中要义。“通过多学科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没办法得到特效药物支持的情况下,医护团队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症管理,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使患者得到支持和帮助。”方方说。
热点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