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数个病人做过胃镜,从来都没有给父亲做一次。”
陈永胜(化名)是一名消化科的医生,也是一名博士,接诊过无数的患者,他总是对自己的病人说,不管有没有事,都要做胃镜。从医多年,他从来都没有给自己的父亲做一次胃镜,而父亲却查出了胃癌,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反思。
文章插图
一、年轻时“五毒俱全”,年老后固执不堪的父亲陈永胜的父亲65岁,教书育人几十年,在当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师。年轻的时候,抽烟喝酒很厉害,还经常熬夜加班,用陈永胜母亲的话讲,就是“五毒俱全”,她怎么劝都不听。其实年轻时放纵的行为,也是老年患癌的帮凶。
癌症不可能是一天就形成的,从一个正常的细胞变异到癌细胞,再到不断扩大的肿瘤,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时间,通常都要十几二十年。比如一个人20岁就开始喝酒胡乱饮食,那么从40多岁开始就进入了胃癌的危险年龄。
作为一名医生,陈永胜好几次让父亲到医院检查身体,何况自己的奶奶就是因为食道癌去世的,所以他也特别担心父亲的身体,有癌症家族史本身就是癌症的高危人群,而且父亲年龄也越来越大,患癌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可是父亲却十分固执,讳疾忌医:“我能吃能喝,做什么胃镜?别没事找事!”
说了好几次,父亲都对陈永胜的话置若罔闻,虽然看起来父亲现在没有什么异常,但是陈永胜的心却是悬着的,因为没有症状≠没有疾病,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尤其是胃癌,80%的早期胃癌病人都没有典型临床症状。
到了退休之后,不知道是不是一下子闲了下来,父亲没有适应,食欲慢慢变差了,而且还时不时反酸、烧心。陈永胜看到眼里,找了个时间,和父亲说了一下胃镜的重要性,也许是被症状折腾得难受了,父亲爽快地答应了。
文章插图
二、从没做过胃镜的父亲,第一次做就“中奖”陈永胜把父亲带到了自己工作的医院,请了科室主任帮父亲做肠镜和胃镜。肠镜没发现啥问题,就几个小息肉,主任当场就直接在肠镜下电切了。
胃镜的结果很不妙,食管粘膜粗糙、充血,食管下段有明显的充血糜烂带,基本可以确定是胃食管反流造成的反酸烧心。但是更加糟糕的结果还在后面,在胃底近贲门的前壁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隆起,再仔细观察,腺管开口改变,血管紊乱,高度怀疑恶性。主任说,可能是早期胃癌,具体还需要做病理诊断。
知道初步检查结果后,陈永胜有些感慨,如果能早些做胃镜,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走到胃癌这一步。同时也感到有些幸运,还好自己拉着父亲来做胃镜了,这种早期癌症深度局限于粘膜层及部分粘膜下层,一般没有淋巴结转移,有极大的把握可以不用进行手术,直接在胃镜下切除。
出于医生和胃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陈永胜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别人,不要像他父亲一样,因为忽视自己的健康,忽略胃镜,而造成胃癌。
文章插图
三、父亲查出胃癌,消化科医生总结了2点感悟【 胃癌|?我是消化科博士,父亲却得了胃癌!一名医生在父亲患癌后的感悟】1、不管有没有症状,高危人群一定要去做胃镜
80%的早期胃癌病人都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普通的检查更是难以发现早期胃癌的踪迹,胃镜是检查早期胃癌最好的手段。癌细胞刚产生时体积微小,一个1厘米大小的肿瘤就能汇集10亿个癌细胞,而小于0.5的癌细胞,如果没有放大加染色内镜,即使最精密的仪器也很难扫描到。
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以下5种人群是胃癌的危险人群,年龄大于40岁,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做胃镜:
1、胃癌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有胃癌的人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存在高盐饮食、吃腌制食物、嗜酒、吸烟等因素的人;
4、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癌前疾病的人;
5、胃癌高发地区的人。
多久做一次胃镜合适呢?可以根据检查的结果,给自己打分安排检查频率:
文章插图
图源: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高危人群(17~23分):每年查胃镜
中危人群(12~16分):每两年查胃镜
低危人群(0~11分):每三年查胃镜
- 月薪3000,儿子媳妇说我是免费的带薪保姆,我打了儿子一巴掌
- 我是大医生|冬季中风高发,这类人特别危险,预警信号需记牢!补充2大营养素,保护血管降风险
- 腹泻|鸡蛋不能和此2种食物一同食用,会导致腹泻、结石、消化不良
- 胆结石|新研究:日饮几杯咖啡不仅不伤肠胃 反倒促进消化
- 大蒜|针对中国人的研究:吸烟可增加胃癌死亡率,大蒜或起到预防作用
- 消化内科|如何有效预防 冬季流感
- 农村姑娘进城打工,为了钱出轨上司:我是个不值得被原谅的渣女
- 提高免疫力|抽时间多给孩子吃以下食物,增进食欲促消化,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 上腹|消化不良背后可能隐藏5种疾病 小心别轻视
- 消化吸收|早起“三不要”,饭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原来养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