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学的兴起和政治上,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
自从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对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 武帝不仅把其建议主张直接转化为国家政策 , 更重要的是使得儒家经学的兴起 , 在以董仲舒为首的经学大师们极力的传教春秋学说 , “董仲舒 , 广川人也 。 少治《春秋》 , 孝景时为博士 。 下帷讲诵 ,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 或莫见其面 。 ”“胡母生字子都 , 齐人也 。 治《公羊春秋》 , 为景帝博士 。 ……年老 , 归教于齐 。 ……弟子遂之者 , 兰陵褚大、东平赢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 ”身为大儒的董仲舒和胡母生 , 他们精研春秋 , 在亲身传授的过程中扩大儒学的影响 , 更加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汉帝国的政治 。
文章图片
对于教化的重视
历来是儒家的一大主张 , 在儒学没有受到政府提倡的时候 , 已经出现了对儒家思想传播的任务 , “文翁 , 庐江舒人也 。 少好学 , 通《春秋》 , 以郡县吏察举 。 景帝末 , 为蜀郡守 , 仁爱好教化 。 ”文翁通春秋 , 好教化 , 在蜀郡推行的文化教育 , 使得这个蜀郡学风大盛 , 可以齐鲁之地相媲美“由是大化 ,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 ”余英时先生指出:“由于中国的大传统并非寄生于有组织的宗教 , 所以它的传播任务才落到了俗世人物的循吏的肩上 。 汉代大传统的传播者 , 借用《周礼》的名词 , 可称之为‘师儒’;循吏便是师儒的身份从事教化工作的 。 ”
文章图片
从余英时先生这句话中 , 在汉代由于儒学在社会上兴起 , 不仅作为政府规定的“官学” , 同时在思想意识领域中 , 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 那么作为汉帝国的官员 , 在汉武帝的历史时期 , 基本上是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 , 对于重视教化的儒家来说 , 身份作为政府官员的儒生们势必会重视教化 , 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 从文翁的史料中可以看出 , 即使在政府没有做出规定的时候 , 身为儒生的官吏们依然会推行儒学的思想 。 因此到了汉武帝时期 , 随着儒学影的程度不断加深 , 儒生们不但自己接受政府的指导思想 , 而且不断地推广儒家思想 。
文章图片
经学的不断发展
对于人才的选拔也会随之发展 , 对于选拔的人才毋庸置疑的是 , 这些人一定是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学子 , 对于察举制的实行也一定有其身后极其重要的政治深意 , 黄留珠先生指出:“武帝时改革仕进 , 一方面更具有紧迫感 , 旧臣退出历史舞台 , 急需选用新人接续(武帝)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 更需要在仕进方面有所兴革 , 以便选拔更多的人才 , 为己所用 。 而察举作为和任子、纳貲等旧的仕途相对立的新兴仕途 , 在客观上更符合武帝选取人才的需要 。 ”黄先生从政治需要角度论述了察举制的历史使命 , 但随着儒生群体不断扩大 , 他们成为社会上中坚力量 , 承担着社会使命 。
文章图片
政府不得不去正视他们的存在
当汉政府以“贤良”、“文学”、“孝廉“的名义去招揽儒生时 , 他们从精研经术的学者身份 , 立刻转变成为汉帝国的官员 , 汉廷的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帝国对人才的渴望 , 同时更大的程度上 , 使得这些饱读经术的学者们效命于政府 , 因此大批的儒生开始名正言顺进入到政府 。 对此 , 阎步克先生指出:“贤良、孝廉之所以殊异于此前的官吏举荐之法的 , 一是设科名目上是‘进贤’意图 , 二是举荐形式上的‘贡士’色彩 。
文章图片
这两个方面充分地适应于儒家的为政以德 , 教民以德以及由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 体现了一种在选官上‘以德取人’的原则 。 ”从闫先生这句话中 , 笔者认为 , 汉廷在选拔官员的标准上所采用都是儒家的思想 , 这一点也说明了 , 在汉武帝时期 , 对儒家采取尊崇过程所选用的官员标准依然是儒家思想 , 不仅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需要 , 同时更加进一步的加强思想的统一 , 使广大的读书埋头经术之间 , 效命于汉廷 。
文章图片
结语:
【儒家经学的兴起和政治上,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
- 秦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什么样?秦国版图变大,个别朝代非常经典
- 儒家思想内部分歧,对武帝晚期政治的影响
- 美食育儿博主初来乍到,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 包拯经常得罪人,为何还能在26年升官25次?专家:看看他后台
- 警察殴打菜农,他阻拦时亮出名片,警察问:你是蒋经国?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懂《诗经》真的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 曾经的世界第三强国:亡国前3次求援中国,结果我国多了百万疆土
- 她的离世让钟南山心痛半生,她对医学的执着却让中国多了一代名医
- 日本人祖先终于确定了!经过DNA检测发现,是中国这两个省没跑了
- 吃一次等于喝“一桶油”,10岁男孩身体不长个,因经常吃2种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