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刀尖起舞,只为守护生命

他把电话号码留给病人 , 一旦出院后他们病情变化 , 便于及时指导;他前往术后病人家里指导他们的康复 , 这一干就是连续多年;他的手机通讯录和微信好友中有数百位患者或家属 , 备注了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 使每一次咨询指导及时、精准;他在生命禁区“大脑”舞动手术刀 , 在细如发丝的神经与血管中间 , 为患者寻找着每一线可能的生机......他就是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兼神经外科副主任钱心炜 。
完成医院搬迁后的第一台手术
早上七点之前到医院 , 查房、坐诊、手术 , 晚上六七点回家 , 这些简单的生活几乎构成了钱心炜副主任生活的全部 。 “钱主任内敛、低调 , 甚至不善言谈 , 他一心钻研自己的业务 。 ”“钱心炜做事亲力亲为 , 仔细 , 认真 。 ”“他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在医生中不多见 。 ”“他的病人中 , 手术并发症是最少的”......这是采访人员耳边听到的对钱心炜的评价内容 , 这位拥有10年党龄的医生 , 用行动演绎自己的故事 , 展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
手术|刀尖起舞,只为守护生命文章插图
【手术|刀尖起舞,只为守护生命】2020年10月30日 , 原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原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重新建制整合的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搬迁太湖新城后 , 正式对外开诊 。 当天晚上钱心炜就完成了医院搬迁后的第一台手术 。 患者是一名55岁的男性 , 在无锡打工 , 晚上7点多因为突然昏迷偏瘫被送往医院 。 CT检查后显示 , 其左侧基底节脑出血 , 血肿量很大 , 由于该患者病情进展快 , 需要紧急手术 , 神经外科的医生们紧急行动 , 第一时间对患者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 , 术后患者逐渐康复 。
手术“关口”期后才能安心
神经外科是目前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高、精、尖学科 , 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高风险下再造生命的过程 , 稍有不慎 , 病人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 钱心炜的工作 , 就是日复一日的攀登险峰 。 因颅脑结构复杂、精细 , 颅脑病变情况更是瞬息万变 , 既要手术解除病变 , 又要尽可能不影响周围密如蛛网的神经、血管 , 这更加要求医生对手术一定要精细 , 不慌张 , 不毛躁 , 敢于担当 。
与其他科室不同 , 神经外科的病人术后相继要度过“出血关”、“水肿关”、“感染关”等关口 , 只有过了这个阶段 , 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 医生们才可以稍微宽心 , 如果遇到危重症患者 , 他就亲自在病房里守护 , 直到病人病情平稳 。 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 , 不管清晨还是深夜 , 只要电话响 , 有紧急情况 , 他都会立即赶往医院 。 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手术方案 。 神经外科的急症、急会诊多 , 往往病情危重、进展迅速 , 作为神经外科的主要骨干医师 , 曾经半个月内 , 有13天夜间被喊至医院处理急症和急会诊 。 “‘时间就是生命’ , 我家离医院近 , 抢救需要争分夺秒 , 我的临床经验丰富 , 最适合处理突发复杂的危重症 。 ”钱心炜说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011年8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后 , 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 时时处处牢记“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 。 2014年参加了对陕西宜君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对口支援 , 在援陕期间 , 积极参与宜君县人民医院外科的日常诊疗工作 , 从技术指导、业务学习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 得到了外科上下的一致好评 。
手术|刀尖起舞,只为守护生命文章插图
2018年4月兼任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原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支部书记以后 , 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 支部所辖科室事无巨细 , 只要工作相关 , 或者职工需要 , 他从来都是主动担当 , 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 以至于后来外科人都习惯了“有困难 , 找书记” 。 上任的第一个月 , 他每天的平均步数达到了以前的2倍 。 每年大年初一 , 他都会比平时更早起床出门 , 为夜间值班和白天上班的医生护士带去早餐 , 一直坚持至今 。
把方便留给患者 把不便留给自己
和他共事的同事都知道 , 他是个“节俭”的医生 。 这“节俭”是对病人治疗的“节俭”——严格按照医疗原则 , 尽量为病人减少医疗费用负担 。 手术室护士知道 , 他对耗材的要求是最低的 , 可以不用的就不用;病房护士知道 , 他的病人的用药是最简单的;很多时候连病人都认为“水挂的太少了” 。 然而他的病人却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