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观点

董仲舒很多论证运用了无类类比的方法 , 但是他的天人感应理论 , 真正的沟通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 和社会政治思想 。 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很明显的目的论特色 。 他借此为王道承接天道找到了合理的依据 , 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天人感应来限制人世间的王 。
毋庸置疑 , 董仲舒的政治理想就是将道德本体化 , 建立天人感应的机制 , 既为王道政治提供依据 , 又为王道提出框架 , 必须在天道的范围内来教化万民 , 治理社会 。
早在商周时 , 就有天命论的存在 , 即使到了春秋和战国初期 , 这种思想依然很有地位 , 直到战国中后期 , 才被更加复杂的五德终始说逐步取代 。 五德终始说在秦朝采用五德相胜的方法来推演 , 而到了汉朝则采用五德相生的方法 , 秦朝二世而亡对于五德终始说的冲击很大 。

董仲舒: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观点
文章图片
首先 ,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董仲舒影响很大 。 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 , 但是在各家的思想当中已经有所蕴含 。 儒家的思想中天生人则天人同类 , 而天人同类是因为都有彝伦之德 。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是在于始基的同一 , 天、人都源于道 , 在道家那里就是讲万物同一 , 天人自然也是同一 。
其次 , 就是董仲舒从《周易》当中汲取的同类相感的思想 。 这种同类相感的理论 , 为其天人感应提供了依据 。 再次 , 符瑞和谴告的思想丰富了其天人感应论 , 直接关系到其天人感应理论的真实可信性 。
董仲舒在此将天人合一 , 并终又回归天道 , 天道亦是人德、人伦之道 , 人道顺应天道 。 董仲舒的目的由此就很清晰 , 人间的一切都有天地与人沟通相应 , 王道政治就是要顺应天意 , 才能得到上天庇佑 , 如果违背天道 , 就会天降灾祸 。 他承接前人的相关思想 , 并结合社会现实而得出了自己的天人感应论 。

董仲舒: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观点
文章图片
天人感应论具有非常明显的神学特质 。 天与人发生的感应 , 需要借由祥瑞或者灾异的形式来体现 , 并终实现赏善罚恶的功能 。 灾异的出现是对君王的一种警告 , 君王因此要体察天意 , 关注异象 , 时时警醒 。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这种理论 , 又区别于以往的天命论、五德终始说 。
天人感应更多的是一种天与人之间的内部感应 , 而不是超自然神对人的降命 。 董仲舒认为 , 这种符瑞和谴告更多的是以类相召、同类相动的原因 。
董仲舒: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观点】在天人感应论中 , 上天还是三种属性合一的天 , 因此天还是自然神论属性的天 , 但是在天人感应论中 , 不单纯是神为 , 而是同类的感应 , 一切都是自然神论的天在与人 , 发生感应后产生的结果 。 董仲舒早就已经预设了天人为同类的前提 。

董仲舒: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观点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的目的 , 就是证明人世君王的神圣性 , 同时也用天人感应论来规范君王的活动 。 为了能证明天人同类 , 在本体论中 , 董仲舒就为自己埋下了伏笔 , 人是天的十端之一 。
天生育万物和人 。 而且董仲舒反复论证王道必须合于天道 , 君王必须体察天意而行王道 。 那就是人可以参天 , 以此为同类相动的天人感应论铺平道路 。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竭力 , 用自然界各类事物同类相动的现象 , 来论证天命论中所说祥瑞和灾异 , 预示社会事件的必然性和神圣性 。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 , 天人感应论的天命论 , 是自然神论的天命论的实质 。
他区别于先秦的天命论重天命而更加的重视人事 , 强调人间政事 。 他的目的是想要人间君王推行德政 , 采纳他的思想 , 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 董仲舒建立起以天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纲领 , 他确立天的本体地位 , 并且以天为基础来营造他的理论结构 , 进而论证天人关系 , 并在其中突出人的作用 , 突出人的中枢地位 。

董仲舒: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观点
文章图片
我们会发现整部《春秋繁露》中 , 基本上每个篇章都涉及人与王道政治 , 即使是在谈天 , 终也会归结到人的活动 。 天创造人 , 并根据天的一切特点决定人所有的特点 。 反过来我们会发现 , 这种比附反过来恰恰又证明董仲舒是在根据人的特点来塑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