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导语: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 , 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
中国古人特重祭祀 , “国之大事 , 惟祀与戎” 。 在洪武时期即确定了一套相当繁杂的国家祀典规定 , 后代有所更易 , 然由皇帝主持的郊、庙之礼始终是最重要的官方祭祀活动 。 郊礼 , 指皇帝祭祀天地之礼 。 自嘉靖更定礼制以来 , 皇帝需亲赴圜丘祭天 , 于方泽祭地的活动则以派遣勋戚代行为常制 。 庙礼 , 指皇帝于太庙中举行的祭祖活动 。 郊礼一年一举 。 庙礼一年行五次 , 系以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四时 , 以及岁暮举行的大祫之礼 。 神宗在位期间 , 曾于万历三年、六年两次亲赴南郊祭天 , 仅强于在位时短的仁宗、光宗 。 万历初年 , 神宗勤于庙礼 , 自隆庆六年十二月至于万历十六年间 , 应行庙礼81次 , 神宗亲行72次 。 自神宗亲行万历十七年孟春、孟夏两次庙礼之后 , 此后直到万历四十八年 , 神宗在此三十一年间仅于万历十九年孟夏时行庙礼1次 。 万历二十七年 , 礼部侍郎余继登言:“天子主天地、宗庙之祀 , 此礼之至重者 。 皇上不亲郊、庙 , 积有岁时矣” 。 迨到万历四十五年的时候 , 兵科给事中吴亮嗣就已经论定神宗“郊祀久摄 , 庙祭不亲” 。

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文章图片
对于官员勤朝讲、亲郊庙的要求 , 神宗多“留中”不报 , 不用其言 。 亦有因此而处罚建言官员的事例 , 万历十四年 , 礼部主事卢洪春言神宗因“试马伤额” , 故不能亲祭太庙 , 疏入 , 神宗大怒 , 将卢洪春廷杖六十 , 斥为民 。 随后 , 在朝给事中、御史接连申救 , 神宗愈怒 , 将诸臣夺俸有差 。 卢洪春遂废于家 , 久之卒 。

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文章图片
总起来说 , 自明兴抵至成化一朝 , 士气经百余年涵养 , 渐成气象 , 臣与皇帝争是非的现象开始增多 。 宪宗好方技、设西厂 , 武宗好嬉游、轻名教 , 群臣起而谏之 , 先后几次“伏阙”抗争 。 《明史》云:“抗言极论 , 窜谪接踵 , 而来者愈多;死相枕籍 , 而赴蹈恐后” 。

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文章图片
世宗初年与群臣争“大礼” , 数百名官员“伏阙”谏君 , 声势最大 。 世宗中年以后笃信道教 , 虽有许多官员阿谀缄默 , 但是批评皇帝的声音终嘉靖一朝不止 。 《明史》云:“当世宗之代 , 何直臣多欤!重者显戮 , 次乃长系 , 最幸者得贬斥 , 未有苟全者 。 然主威愈震 , 而士气不衰 , 批鳞碎首接踵而不可遏” 。 在万历一朝 , 围绕国本、矿税等问题而起的君臣冲突前后历经二十余年 , 群臣或“伏阙” , 或“乞休” , 抗争不止 。 通过以上内容来看 , 在成化至万历这一百五十余年间 , 大规模的君臣冲突频发 , 这是明代君臣冲突情状尤为凸显的一个阶段 。

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文章图片
通观明代君臣冲突的发生过程 , 大致脉络如下:洪武至天顺时期 , 臣下批评皇帝失德的情况时有发生 , 但少见群臣起而抗争的情形 。 成化至万历时期 , 大规模的君臣冲突多发 , 明代君臣冲突之激烈情状尽现于此一时段 。 沿至泰昌、天启之初 , 君臣冲突主要围绕皇帝宠信宦官这一问题展开 , 朝臣批评皇帝宠信魏忠贤 , 熹宗严厉惩处建言者 , 君臣冲突剧烈 。 此后 , 魏忠贤等人持续得到熹宗的支持 , 直到天启末年 , 几乎看不到指向皇帝、魏忠贤的批评意见 。 迨到崇祯帝继位后 , 魏忠贤被迅速诛杀 , 通崇祯一朝来看 , 虽然前此百余年间君臣冲突的规模气象尚存余韵 , 然国势已然江河日下 , 君臣关系的展开已与承平时代大为不同 。

原以为对明朝历史还略知一二,现在才知道明朝君臣冲突如此严重。
文章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 , 发生于中、晚明的君臣冲突要比明前期更为频繁 , 且更为激烈 , 此中的节点在正统与景泰时期 。 出现这样的变局 , 主要因为如下三方面因素 , 第一 , 英宗以冲年继位 , 三杨主政 , 在这一段时间内 , 臣势大张 。 第二 , 土木之变后 , 在朝官员不得不面对如何安置英宗的问题 , 他们要做出痛苦却又必须及时的抉择 , 民、社稷重于君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被强调 。 第三 , 景泰帝虽然奉皇太后命登位 , 但是他对自身权力合法性的体认要弱于常规继位之君 , 这从景泰帝后来意欲更易太子时 , 收买阁臣的举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 以上三方面内容汇聚一处 , 对臣这一群体在后来敢于批评皇帝起到了重要的促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