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二 )


荆州之利在于 , 它的进攻性强 。 举一个例子 。 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取得上风时 , 曹操甚至打算迁都到河北 。 因为襄阳、樊城拿下之后 , 接下来就会进攻宛城 。 宛城北方是洛阳 , 偏东方就是许昌 。 荆州在手 , 刘备集团可选择的路线太多(还可以东下伐吴) , 这都说明从荆州出兵的便利 。
荆州之弊在于 , 它的威胁性大 。 荆州的威胁性不仅针对曹操 , 更是针对处于长江下游、门户大开的江东集团 。 荆州于刘备而言 , 只是向外进攻的一把剑 , 还不一定朝向谁;于孙权而言 , 就是自家大门的一道锁 。 可以说 , 只要荆州在刘备手中一天 , 孙刘两家联盟就脆弱得和纸一样 。 后来孙权果然偷袭荆州 , 把锁控制在自己手里 。 虽然此举有背盟之嫌(湘水之盟) , 但无疑是最符合江东集团利益的选择 。
刘备态度
刘备是一个领导人 , 不会局限于某个人制定的框框架架里 。 他对荆州的态度 , 在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 首先经营益州的优先度要高于荆州 , 这一点刘备(领益州牧、进汉中王)、诸葛亮(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庞统都达成共识;其次在荆州的问题上 , 刘备还在履行诸葛亮的"隆中对" , 不愿意放弃庞统眼中的这块"鸡肋";随后孙权在荆州的归属问题挑起摩擦 , 甚至刀兵相见 , 刘备的第一反应是率领大军向孙权施压 , 但当曹操进军汉中的时候 , 刘备果断放弃一部分荆州 , 吐出两个郡给孙权 , 还是希望把南郡握在手里 , 作为北上的发力点 。 刘备表现出一定的贪婪 , 同时也低估孙权的贪婪和恐惧 , 导致后来两家之间的决裂 。

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文章图片
总结
诸葛亮的"隆中对"希望益州、荆州同时发力;庞统的战略 , 史料记载并不是很详细(网上流传庞统有"襄阳对" , 但小编完全找不到一点史料 , 如果有 , 还请方家指点) , 小编以为 , 或许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放弃荆州 , 从益州向北占据凉州(就如诸葛亮北伐时期) 。 相对而言 , 庞统的想法更实际一些 。 刘备虽然将重心放在益州 , 对荆州仍然恋恋不舍 , 必然要和孙权产生矛盾 , 从而违背"隆中对"的第二步 。 小编不认为刘备会不明白荆州对孙权的重要性 , 或许是"隆中对"成功后的巨大利益 , 实在让人不忍心放弃吧 。
参考文献:《三国志》
实现程度
诸葛亮给刘备指引了方向 , 同时曹操南下的失败也给刘备巨大的机遇 。 "赤壁之战"后 , 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 。 刘备拿到郡数最多--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 , 即"荆南四郡" 。 此时刘备虽然拥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发展 , 但缺少入川的南郡;孙权拥有南郡 , 但缺少"荆南四郡"作为依托 , 独力承担曹操的压力 。 在这种情况下 , 孙刘两家一拍即合 , 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
这个时候刘备的事业处于上升期 , 运气异常的好 。 益州刘璋暗弱 , 益州本土张松与东州集团中的法正、孟达联合 , 暗通款曲 , 忽悠刘璋请刘备入川 。 刘备入川后收买人心树立人望;依庞统三计中的中计 , 借口离开益州回救荆州 , 诓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因为张松的书信暴露 , 双方撕破脸皮);一路进攻到成都 , 刘璋投降 , 蜀中平定 。 建安二十四年 , 刘备取得益州门户汉中 , 刘封、孟达拿下相对封闭的"东三郡" , 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 。
此时刘备虽然看上去"跨有荆、益" , 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隆中对"的第一个条件 。 刘备手中只有南郡 , 要想北上攻打宛城、洛阳 , 中间还隔着襄阳 。 同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 正是为了达到"跨有荆、益"的前提条件;刘封、孟达取"东三郡" , 也是为夹击襄阳做准备 。 所以说 , 直到孙权背盟 , 袭取荆州 , "隆中对"彻底破产 , 也只是止于第一步而已 。

刘备|庞统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分歧及优劣
文章图片
庞统分歧
所谓卧龙、凤雏 , 得一人可安天下 , 这当然是小说家的夸张说法 , 但庞统和诸葛亮确实都是荆襄士林中最拔尖的名士 , 最后同归刘备麾下 。 不过关于刘备的战略规划上 , 庞统似乎与"隆中对"有一定的分歧 。
关于益州 , 庞统和诸葛亮达成一致 , 天府之国 , 人口富庶;关于荆州 , 二人产生了较大分歧 。 荆州可以北上伐曹、可以东下连吴、可以西进入蜀 , 属于心腹之地 。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 , 荆州是"用武之国" , 各个方向都能打得出去 , 将军事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要想驱逐曹操 , 必须将荆州握在手里 , 两个拳头打人 , 才能让曹操疏于招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