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文章图片
于魁智
1989年 , 年仅28岁的于魁智在北京举办个人专场京剧老生演出 , 一时轰动了戏曲界 。
毕竟如此年轻就能举办个人专场的“老生”演员可不常见 , 加上于魁智又将很多特殊年代被禁演的旧戏重现舞台 , 更是吊足了观众胃口 , 都想要看看这位年轻演员的唱功到底怎么样 。
随着哨锣打板声响起 , 演出正式开始 。
观众们秉气凝神 , 于魁智登上舞台 , 伴随着举手投足地一板一眼和开嗓一唱 , 立刻赢得了阵阵掌声 , 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 演出十分成功 。
可是 , 于魁智受到了自己的恩师李鸣盛先生的点名批评 , 一些老艺术家更是将他的表演作为了反面教材和错误示范 , 号召后辈不要学习 , 要吸取于魁智的教训 。
并且批评之声一直伴随着于魁智演出生涯 ,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 其中缘由究竟如何呢 。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文章图片
1989于魁智北京专场老生演出剧照
于魁智从小就随着母亲弹奏风琴的曲调唱唱《沙家派》、《红灯记》等样板戏 , 后来跟随杨元咏(名琴师杨宝忠之子)等人学艺 , 黄云鹏、尹月樵老师教练基本功 。
1978年5月的一天 , 于魁智听到了中国戏曲学校恢复招生的消息 , 他彻夜难眠 , 决心到北京深造 , 可是母亲能同意吗?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文章图片
沈阳京剧院时期的于魁智剧照
“中国戏曲学院 , 太难了吧!再说你们曲院里放人吗?”面对儿子的询问 , 母亲反问道 。
“你啊 , 别脑门子一热 , 还是考虑清楚 , 再跟你们院里领导商量商量 , 他们都是前辈 , 也知道你的能耐 , 他们同意了我就没话说 。 ”
得到了母亲的认可 , 于魁智满心欢喜地找到了院里领导 , 可领导并不鼓励他的行为 。
于魁智一再坚持 , 再加上老师杨元咏的求情 , 领导才答应放人 , 可以开介绍信 , 不过按照院方的规定:“在职人员是不得参加招生考试的 。 ”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文章图片
于魁智一时没有了主意 , 此时的他正处于人生的抉择时刻 , 该如何落子呢?
母亲听到了院方的回应 , 有点难以接受 , 劝儿子说:京剧在哪都能学 , 可这万一考不上 , 再丢了工作 , 不值得!
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 , 于魁智打起了退堂鼓 。
可报考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 , 抉择再三 , 他终于下定决心 , 斩钉截铁地对母亲说:“我想奋力一搏!”
母亲执拗不过 , 便给他准备了前往北京的路费 , 并鼓励他:考吧!考上了好好干 , 不愁没工作 , 要相信自己基本功 。 再说第一次招生 , 人数应该不多 。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文章图片
中国戏曲学院
伴随着母亲的鼓励 , 于魁智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
可一到报名处就看到长长的报名队伍 , 他才知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含义 , 而此时距离考试仅剩三天时间 , 周围的旅店早已被考生住满 。
于魁智只能夜宿北京汽车站 , 白天跑到公园练功 。 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 只有背水一战 , 再多的苦难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 。
随着一声铃响 , 于魁智进入考场 , 他表演了《逼上梁山》和《箭杆河边》中的老生唱段 , 发挥的不错 , 可校长史若虚和主考老师们都面无表情 。
可也正因如此 , 反倒激发了他必胜的信心 。 他调整好心态 , 又熟练地展示了一套基本功 。 主考们依旧没有表情 , 没有评价 。
于魁智有些心灰意冷 , 灰溜溜地走出考场 , 怀着愧疚的心情和父母及老师杨元咏通了电话 , 表示自己已无希望 。 母亲的宽慰 , 稍稍缓解了一下他忧郁的心情 。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文章图片
于魁智与恩师杨元咏先生合影
可老师杨元咏却说:我看你暂时不要回来 , 没有得知确切的结果 , 不要丧失信心 , 不要在意主考老师的表情 。
再说复试就在几天后 , 你也不差这一两天 , 就在北京好好准备 , 接着练 , 你要是没钱 , 老师给你汇过去 。
老师的一席话令他豁然开朗 , 一扫灰丧之气 , 又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复试的准备之中 。
果然不出杨元咏老先生的预料 , 杨魁智成功进入复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