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宋襄公的故事大部分人都有所耳闻 , 春秋时期的宋国 , 虽然比不上齐楚秦晋 , 但是在宋桓公和儿子宋襄公几代人的发展下 , 先后击败了周围几个小国 , 有了准一流强国的实力 , 随着齐桓公身亡 , 宋襄公也就有了称霸的野心 , 因此这才有了公元前638年和楚国进行的泓水之战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只不过这场战争过后 , 不少人记不住宋襄公昔日的辉煌 , 反而是将其看做笑柄 , 楚宋两军对峙于泓水 , 楚军开始渡河 , 宋国大臣子鱼请求乘机进攻 , 然而宋襄公说什么都不肯 , 认为这不符合传统的规矩 , 结果等到楚军全部渡河 , 本来对手底蕴就要高过宋国一头 , 再加上士气高涨 , 很快就大败宋军 ,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 , 狼狈逃走 , 没过一年就一命呜呼 , 他的称霸梦也做到了头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宋襄公遵守的这个规矩 , 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不鼓不成列” , 即两军交战 , 必须提前约好地点和作战时间 , 还得等人家摆好阵型 , 否则就不可以发动进攻 。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 记录正是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故事 , 强大的齐军和鲁军对峙 , 齐军击鼓 , 原本鲁庄公也想要跟着人家交战 , 然而曹刿却再三劝阻 , 一直到齐国第三次击鼓 , 这才下达了开战的命令 。 因此有了一鼓作气的成语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在故事当中 , 曹刿显然动用了一点小聪明 , 利用了齐军遵守的规则 , 这才让己方拿下了战争的胜利 , 但是不妨设想一下 , 如果齐军不遵守规定 , 谁管你鲁国列没列好阵 , 直接冲过来 , 战争的结果又会变得如何呢?
长勺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84年 , 时代和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并不远 , 而两场战役当中 , 遵守规矩的宋襄公和齐军吃了大亏 , 但是“不讲武德”的曹刿 , 却赢下了胜利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后世对于宋襄公的看法 , 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 一种以司马迁为主 , 太史公将宋襄公称作“修行仁义”的君主 , “有礼让也” , 并将其和齐桓公、楚庄王等人列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
而另外一种看法 , 以苏轼作为主体 , 认为宋襄公只不过是假仁假义 , “襄公不修德 , 而疲弊其民以求诸侯” , “世之为仁者 , 相率而为伪也 。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春秋早期曾经定下了许多繁琐的规矩 , 在今天的角度看来 , 依然颇具新颖性 , 例如诸侯认为 , 开战的原则是“不加丧 , 不加凶” , 即不能趁火打劫 , 乘着敌国国君去世 , 或者是国内发生大灾和饥荒的时候开战 , 甚至还应该提供一点援助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秦穆公时期 , 宿敌晋国发生灾荒 , 秦穆公和大臣商议之后 , 最终决定本着人道精神 , 借给对方一些义粮 , 结果两年过后 , 秦国发生灾害 , 向晋国求助 , 晋献公却恩将仇报 , 乘机带着人入侵 , 这场战争虽然以秦穆公战胜晋国告终 , 晋献公也成为了受到不齿唾弃的对象 , 晋国要是赢了 , 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春秋时期战争频发 , 但是顾炎武在研究之后却提出 , “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 车战未有杀人累万者” , 春秋的战争 , 大部分是以争霸为主要目的 , 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存亡 , 否则楚国早就被多国联军灭了不知道多少次 , 而勾践根本也等不到报仇的机会 , 就被吴王夫差所吞并 , 除此之外 , 作战的士兵 , 大多也都是“士”阶层 , 普通的平民百姓 , 显然没有加入争斗的资格 , 最多负责一下后勤保障的工作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
但是不难发现 , 这些规则 , 在争斗当中却逐渐都销声匿迹 , 勾践报仇之后 , 反过来吞并了吴国 , 成功发展壮大 , 而秦国通过对百姓直接的募兵制 , 国力迅速提升 , 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 开始将平民卷入战场 , 就这样 , 春秋战国的百姓 , 也不得不随着诸侯陷入“内卷”当中 。

为何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正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