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的“姊妹篇”


《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的“姊妹篇”
文章图片
《天禄琳琅》收录的善本及印章

《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的“姊妹篇”
文章图片
《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的“姊妹篇”】昭仁殿 , 乾隆在此编纂《天禄琳琅》 , 后来昭仁殿和辑录的古籍都被焚毁 。
首编遭大火焚毁乾隆再次续编
清朝乾隆皇帝是一位雅好书画作品鉴赏和收藏的帝王 。 他登基之后便开始着手整理宫内收藏的书画古籍 。 其中 , 书画作品在进行编目之后 , 被赐名为“石渠宝笈” 。 而和这项工作几乎同时开展的 , 还有一项孤本善本的整理工作 , “天禄琳琅”正是乾隆皇帝为这项工作所特赐的名称 。
“天禄琳琅”这个名字来源于悬挂在乾清宫东侧附属建筑昭仁殿内的匾额 。 自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 , 乾隆皇帝就下令将宫内所藏的一些善本书籍进呈御览 , 观赏之后他就命人将书籍收藏在昭仁殿的书橱里 , 并题写了“天禄琳琅”这块匾额 。 这座规模不大的小殿宇在康熙年间曾经做过皇帝“日夕寝兴之温室” , 康熙皇帝曾有“雕梁双凤舞 , 画栋六龙飞”诗句来描述这座宫殿建筑的华丽 。 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 , 这里便不再作为寝宫使用 。 因此乾隆皇帝将这里改建为藏书馆 。 经过三十余年的陆续增添 , 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 , 这里的藏书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 于是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 , 大学士于敏忠等主持编纂了《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 。 这其中包括上自宋代下至明代的古籍善本共429部 , 可谓是古籍善本的集大成者 。
这其中部分书籍装帧十分精美 , 如宋版的《汉书》在被重新装帧之后 , 卷首是乾隆皇帝的画像一幅 , 并且在画像上加盖“乾隆御览之宝”和“天禄琳琅”印章 , 在画像左侧再加盖“德日新”和“执两用中”印章 。 翻过这一页是乾隆皇帝御题的对这本书的评价 , 他说道:“宫廷藏的旧版刻书非常多 , 而《汉书》和《后汉书》从刻板到纸墨的使用都可以算是宋版书籍的最上品 。 通过看前人跋语 , 我知道这本书最早是赵孟頫的私藏 , 后来辗转先后到了王世贞、钱谦益的手中 。 这二位都是擅长鉴赏的名家 , 并对这部书都爱惜有加 , 甚至把它们比作国宝 , 这真不是空穴来风的啊!如今我每次翻阅此书 , 都能感到墨香犹存 , 依我看这古往今来 , 凡是类似这种难得的宝物 , 一定都是有神灵在护持啊!”(内府藏旧刻书甚夥 , 而前后汉书雕镌纸墨 , 并极精妙 , 实为宋本之冠 。 览前人跋语 , 知旧为吴兴赵孟頫家物 , 辗转流传 , 一归之王世贞 , 再归之钱谦益 。 王钱二辈 , 皆精于赏鉴 , 而爱惜珍贵 , 至比之宝玉大弓 , 良非虚语 。 每一翻阅 , 楮墨尤香 , 古今至宝 , 真有神物护持耶 。 )在御题评语这一页 , 乾隆皇帝还加盖了自己的“乾隆宸翰”、“几暇临池”和“稽古右文”三方御用印章 。 第三页则是乾隆皇帝专门为这本书题写的诗句 , 并加盖他自己的“几暇怡情”和“得佳趣”两方御用印章 。 可以说翻阅这本书 , 在鉴赏善本的同时 , 也能欣赏乾隆皇帝的御用私章 。
其余若干部书籍的装帧方式也和这部《汉书》类似 , 但根据珍藏级别的不同 , 有些书并没有乾隆皇帝的画像、书籍评价和御题诗句(含有御题评价或诗句的宋金元明旧版书共三十八部) 。 但“乾隆御览之宝”和“天禄琳琅”的印章 , 是所有书籍共同拥有的符号 。

《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的“姊妹篇”
文章图片
嘉庆二年(1797年) , 乾清宫发生火灾 , 殃及东侧的昭仁殿 , 而贮藏在这里的所有天禄琳琅辑录的古籍 , 也在这场大火中悉数被毁 。 这令当时已经87岁高龄的乾隆皇帝非常痛心 , 于是他下旨重修昭仁殿 , 并命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的彭元瑞重新辑录宫中所藏善本编写成《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 这套后编的规模远超过了前编 , 共辑录有宋金元明版图书660余部 。
后编的图书在印章的使用方面有自己的定制:每一册书籍的首末页分别加盖“乾隆御览之宝”印章 , 首末页文字框外则分别加盖“天禄继鉴”和“天禄琳琅”印章 。 前后副页上则是乾隆皇帝的“五福五代堂宝”或“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以及“八徵耄念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印玺 。
从一些私人笔记中我们得知 , 在嘉庆三年(1798年)《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的编辑工作完成之后 , 继任的嘉庆皇帝接着进行珍本的整理和收藏工作 , 他同时开启了《天禄琳琅书目三编》的工程 , 这项工程直到道光年间才最终完成 , 但最后的成书只刊印了专门给皇帝御览的“进呈本” , 并没有大规模刊印 , 所以并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