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此物最可喜:从万历年间的一次走私回看张骞通西域凿穿之功( 三 )


《资治通鉴·汉纪》:“汉兴 , 接秦之弊 , 作业剧而财匮 ,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 而将相或乘牛车 , 齐民无藏盖 。 ”
就连皇帝刘邦 , 想找四匹颜色相同的马来驾车都无法做到 , 可见汉朝窘迫到了什么程度 , 老百姓更是食不裹腹 , 吃了上顿没下顿 , 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 对于以农耕文明立国的封建王朝而言 , 粮食就是命根 。 所以汉代的田赋由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 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
文帝二年 , 曾下令“赐天下民 , 今年田租之半” , 这次减田租之半 , 已经将田租降到了三十税一 。 又有文帝十二年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史记·孝文本纪》
汉高祖立国定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直被执行得很好 , 使老百姓爆发出了巨大的生产动力 , 在几代帝王的努力和积累之下 , 汉朝终于迎来了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 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
到了汉武帝登基时 , 上承“文景之治”的他 , 终于把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 自汉立国始 , 匈奴就经常侵犯国境 , 深入汉地抢掠人口牲畜 , 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 但是羸弱的国力使汉朝一直没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力不允许组织大规模的军事作战 。
在对匈奴作战前 , 汉武帝作出了一个深刻影响华夏乃至世界文明的大事 , 建元元年 , 他派张骞出使西域 , 意欲与匈奴的仇敌月氐人联系上 , 共同进击匈奴 。 汉武帝的这个出于军事作战目的的决定 , 无意中拉开了华夏文明与外界交流的帷幕 。

隆冬此物最可喜:从万历年间的一次走私回看张骞通西域凿穿之功
文章图片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 为匈奴所俘 , 在匈奴王庭度过了十余年艰苦的时光 , 但是他心向大汉 , 终于找机会逃跑继续西行 , 第一次将西域的消息带回了汉朝 , 为进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如果说第一次出使西域就出于军事目的 , 那么他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就耐人寻味了 。 作为大汉帝国皇帝亲自安排布置的外交任务 , 张骞带回的是什么?黄瓜、葡萄、西瓜、胡麻、黄豆、苜蓿、大宛马、香菜、茴香!以至于很多人据此认为张骞是个吃货 。
但是 , 在一个皇权至上的封建帝国 , 一个近万里的漫长旅程 , 一个在匈奴度过了十余年岁月早已经锻炼成钢铁一般的张骞 , 会为了自己嘴馋千辛万苦带回这些东西?国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了大量精力的一次外交 , 就为了带些美味的瓜果回来?
我们无法得知张骞出使前 , 汉武帝对他有什么叮嘱 , 但是张骞此后因功封为“博望侯” , 子孙荫之 , 一门富贵 , 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军功 。 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想;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的使命中 , 一定有寻找高产农作物的任务 。

隆冬此物最可喜:从万历年间的一次走私回看张骞通西域凿穿之功
文章图片
在华夏当时种植的作物中 , 稻、黍、稷、麦、菽五谷占了大部分的份额 , 即水稻、小麦、高粱、小米和高粱 , 其中比较适口 , 能够长期、大量作为主食的只有稻、麦、豆 , 其余的均作为补充间种 , 而这两种作物在没有化肥、没有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古代 , 亩产量只有两百斤余斤 , 远远无法解决粮食危机 。
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之所以带回这么多作物种子 , 最根本的原因是想替汉朝找到一种高产作物 , 彻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 可惜未能如愿 , 不过却带回了美味的瓜果 , 也是意外之喜吧 。
此后 , 汉武帝依然发动了打击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 却也因为战争的巨大消耗 , 穷兵黩武导致了经济的极大衰退 , 老百姓的日子再度变得艰苦起来 。 晚年汉武帝下《罪己诏》 , 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然而 , 如果我们用更加积极的眼光来看待武帝一朝持续的军事行动 , 我们会发现汉武帝对于华夏的巨大贡献 , 他对外用兵的近二十年 , 疆域扩大了一倍 , 奠定了华夏民族大致的疆域轮廓 , 世界乃知有“汉” , 此举功莫大焉!故能青史留名!

隆冬此物最可喜:从万历年间的一次走私回看张骞通西域凿穿之功
文章图片
三、自汉朝以来封建王朝的对外技术封锁
陈振龙在偷回薯藤时 , 遭受了佛郎机人的“出口封锁” 。 这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并非罕见 。 对国计民生有重大作用的技术、科技和物种 ,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是严加保密、严禁外传的 。
明时 , 澳门被租与外族 , 佛郎机人在澳门开办工坊 , 铸炮造枪 , 工坊内所有的工人 , 均是举家住在指定区域 , 并被严密监视 , 虽一铁一物 , 皆不准带出坊外 。 而且工匠均是终生服务于工坊 。 并且在铸造的过程中 , 每个工匠只负责其中的一个部件 , 最终组装均由佛郎机工匠完成 。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佛郎机人独步天下的制造工艺外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