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三 )


孔子的德治在极大程度上 , 只能应用在那些讲道德的人身上 , 只能应用在那些生存环境相对安稳的人身上 , 对于处在动荡中流离失所的难民 , 对于压根就不讲道理或者没有接受过道德教育的人 , 德治是起不到作用的 。
对于这些人 , 或许只能应用韩非的法治 , 不要企图让他们不想 , 只需做到让他们不敢 。 这么看来好像是法治更有作用一点 , 但事实上 , 韩非的法治也存在着弊端 。
其实 ,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问题 , 并不在于执法而在于立法 , 因为我们现代人的角度 , 一个国家为什么需要法律呢?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 ,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 。

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章图片
在韩非等法家子弟的角度上 , 一个国家需要法律的原因在于要巩固君主的统治 , 如此一来 , 当一个国家应用法家的观念实施法治的时候 , 带来的就是文化专制和思想专制的弊端 。 韩非曾说 , 共民主之国 , 无书简之文 , 以法为教 , 无先王之语 , 以吏为师 , 无刀剑之捍 , 以斩首为勇 。
就是说 , 一个国家不需要有一切文献史料 , 不需要有一切思想遗产 , 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极端的 ,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国民 , 他们大约也只能成为以斩首为勇的杀人机器 , 如此 , 法治就成了冰冷的控制手段 , 剥夺百姓的利益 , 加强君主的权力 , 成为了君主称霸的资本 , 这样的法治并不是绝大多数人想要的法治 。
所以 , 到了这个时候 , 其实我们也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韩非的法固然能够成为君主集权的工具 , 固然能够在那个时代里更好的保证君主的权力 , 更好地推动历史的发展 , 但却也能更大规模上造就血腥 。
与此同时 , 孔子的德虽然不能约束所有人 , 甚至对于不能约束的那部分人也没有丝毫办法 , 但是孔子的德却也是君主之德 , 也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 那么 , 到底是德治呢?还是法治呢?
事实上 , 对于这个问题 , 诸子百家并没有改出答案 , 或者说对于这个问题 , 先秦诸子已经回答不了了 。

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章图片
从孔子到韩非 , 先秦诸子竞相争鸣 , 影响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历史 , 又留下了一大堆至今让人困惑不解和争论不休的问题 , 其中就包括如何治国 , 是德治还是法治?可是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 一个国家又为什么必须要在德治和法治当中选择其一呢?二者兼备 , 共同治理 , 难道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所以 , 真的延续到这个地步 , 我们或许需要跳出儒家和法家的争论 , 如此一来 , 斩断争论就不再困难了 。
治国到底是要以德、还是以法?这个问题很简单 , 必须要依法 , 德是人的生存的条件之一 , 但是德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底层人民自身 ,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直接控制道德 , 也不能直接控制人们去遵守道德 , 因为违反道德的人实际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惩罚措施 。
但是 , 法律却不一样 , 法律条文是明晃晃地摆在那里的 , 它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 也更方便让人们遵守 , 让人们警醒 。
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所以 , 依法治国是必须的 , 但是以法治国的同时我们却不能忽略道德的作用 ,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 , 那必定是伪善的 , 如果一个国家造就大量的伪君子 , 这个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 所以 , 我们不妨将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 以道德来教育人 , 以法治来约束人 , 这样达到育人和约束的双重目的 。

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章图片
当然 , 时至今日 , 关于治国的争论并没有完全的解决 , 诸子百家三百年的争鸣也没有结论 , 只不过没有结论是很正常的 , 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存在 , 并不是必须要有结果才能证明问题有价值 , 思考问题的过程有时候更加重要 。
所以 , 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 , 在是以德治还是以法治的选择上 , 我们并不需要一边倒 , 并不需要非此即彼 , 我们更加需要考虑的是 , 为什么要有法律?又为什么要有道德?对于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 或许才是影响国家发展最为主要的方面 。
其实 , 历史发展到今天 , 其向我们传达的是法律和道德同等重要的理念 , 没有法律就很难有公平公正 , 没有道德 , 社会也很难有人情味 , 所以 , 在发展的过程中 , 双方必须要双管齐下 , 至于如何双管齐下那就要依靠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