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肿瘤治疗黑幕”权威回应后,医疗“罗生门”四问如何求解

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爆料“肿瘤治疗黑幕” , 网友关注的医学伦理问题有了后续回应 。 27日 , 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回应“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时表示 , “经过专家和同行的评议 , 认为北医三院医生反映的青海患者在上海某医院在整个的治疗过程当中 , 治疗的原则基本上都是符合规范的 。 ”一度甚嚣尘上的舆论因此有了定论 。
探索医学未知、救治生命之时 , 挑战与规范该怎样平衡 , 始终是一道难题 。 医学容许失败才有突破创新的勇气 , 而这一披荆斩棘的道路上 , 医生与患者犹如“战友” , 唯有抱持同一理念 , 才可能实现理想的目标 。 仿佛罗生门的“肿瘤治疗黑幕” , 为当下医疗行为带来怎样的反思和启示?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专家尝试求解 。
“人财两空”是医生诱导 , 还是社会伦理所致?
所谓“肿瘤治疗黑幕”中 , 张煜医生直斥“所有给患者的治疗都是按照自己的最大利益化进行 , 视肿瘤基本治疗原则和国内外权威指南为无物 , 甚至不惜欺骗和侵犯患者的利益 。 ”
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研究人员孙辉对此表示 , 由于目前关于医生反映黑幕问题 , 相关最终调查结果还未公布 , 非当事人难以对此个案做出评价 , 但他说得坦率 , “不仅是肿瘤治疗 , 许多最终导致医患间产生不信任、矛盾的点 , 或许都因为治疗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 。 ”
肿瘤作为至今尚未完全攻克的疑难杂症 , 治疗过程中伦理问题尤为突出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梁晓华主任医师阐述:晚期肿瘤(特别是难治性转移性肿瘤)治疗确实难度很大 , 现实选择就是姑息治疗 , 或者积极的抗肿瘤治疗以求一线希望 。 不管是积极的姑息治疗、还是抗肿瘤治疗 , 成本都比较高 , 很多新的抗肿瘤药物很昂贵 。
“但不少国人将姑息治疗视为放弃治疗 , 从我国伦理人情来讲说不过去 , 家属会面对巨大社会压力 , 因而完全放弃治疗的毕竟是少数 , 大部分人不管经济条件好坏 , 都会恳求医生在没有办法中想办法 。 ”梁晓华无奈表示 , 这样的选择最终很可能导致人财两空 , 此时 , 少数人就会怪罪于配合他们积极治疗的医生 。
“超适应症”是责任担当 , 还是信息“剪刀差”?
据此前报道 , “超适应症和超指南用药”是张煜医生质疑陆巍治疗方案的其中一点 , 对于在肿瘤治疗过程中 , 临床上存在“超适应症和超指南”用药情况 ,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在发布会上给出回应 。
赫捷明确:癌症患者个体差异明显 , 治疗复杂 , 而基于目前比较有限的医学证据所制定的诊疗共识、指南 , 甚至是标准 , 不太能够跟得上医学的发展 。 基于较为充分的临床证据给患者一些超适应症 , 或者是超指南的治疗 , 这也是为了探索诊疗效果 , 而事实上 , 也有很多药物超出了适应症以后确实有效 。
这样的观点得到不少临床一线医生支持 。 梁晓华从医生角度认为 , 难治性肿瘤治疗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时 , 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 , “突破常规”既是医生高超医术的体现 , 更是医生敢于直面危局的责任担当 。 他同时提醒 , 至于某些要求医生采取突破常规治疗后 , 必须获得良好结果的想法是错误的 。 如果这种观点占据上风 , 不仅会阻滞医学进步 , 更可能直接阻断类似患者的生路 。
但作为信息存在巨大鸿沟的医疗领域 , 部分患者调侃 , 常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受 。 孙辉对此表示 , 医疗活动是医患共同参与的过程 , 患者治疗偏好大部分来源于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自身经济条件 , 以及对以往治疗的切身体验;医生治疗偏好则基于个人治疗经验或相关疾病治疗指南推荐 。 “整个治疗过程中 ,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共享完整的、无偏倚的信息 , 鼓励并支持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治疗决策之中 。 ”
权衡获益风险是医生代劳 , 还是患者来拍板?
尽管在医疗活动中医生占据信息绝对高地 , 但采访中医学专家明确 , 像“难治性晚期肿瘤”这样的疑难杂症 , 要不要治、值不值得治 , 这个问题最终是要由家属来回答的 。
梁晓华说 , 许多有经验的医生看到少数难治的患者 , 经过一些突破常规的积极治疗后 , 病情获得改善甚至明显延长了生存期 。 “即便经验丰富 , 对于还有一口气的患者 , 医生都很难断定是否会在短期内死亡 。 ”医生所能做的 , 只是估计治疗成本以及性价比 , 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 , 都要由家属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