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营2021:一次偶像产业的技术换市场( 四 )



创造营2021:一次偶像产业的技术换市场
文章插图
今年1月,优酷综艺《奇妙之城》重庆篇开播,肖战在节目里被勾起儿时回忆,随口说了一句,“给我开瓶天府可乐撒”,滞销的牌子直接卖到脱销,品牌商感激涕零地发文:
正所谓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中国偶像产业最不缺的就是注意力和购买力。前者有直播平台和视频网站的成熟,相当于再造了一次日本的电视机普及运动。后者则不需要过多解释,外媒提及中国时,除了“世界工厂”,就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2018年4月,爱奇艺的《偶像练习生》剧终,粉丝在总决赛投出了1.8亿的总票数,比日本和韩国人口加起来还多。2014年,国内的龙桢文化签韩国偶像女团T-ara时,开出了3000万元的签约报价,相比之下,2016年48系女团中收入最高的指原莉乃,年收入也就270万人民币,被1.5亿买豪宅的某艺人碾压。
在中国,能做到“落后超越先进”的产业,大多是靠技术引进把产业迅速扶上马,再利用国内的人口与市场优势,迅速扩大产能,接着依靠规模优势带动产业上下游的技术创新。
放在偶像产业,现在的情况是资金到位了——片头广告多的数不过来;产能到位了——选秀节目五花八门,经济公司星罗棋布;产业链上下游也到位了——制作团队业界顶级,节目效果赶日超韩。但产出的偶像质量却难言优秀,节目上肉眼可见的水平差距按下不表,影视剧的骇人演技也是老生常谈。
播了4年的偶像网综,吐槽本土练习生水平的声浪就没退过,网友一度戏称不是在选爱豆,而是在选欢乐喜剧人。本届《创造营》让外籍学员与本土练习生同台竞技,观感也正如邓超评价,看到了“世界的参差”。
但即便如此,爱豆们的代言还是拿到手软,天价片酬大讨论年均一次。
中国的人均音乐消费支出分别为18.8元,和日韩的314.7及395.1元相差甚远。但放在广告市场,2018年国内艺人代言成本约为100亿,差不多是韩国整个偶像产业的一半体量。

创造营2021:一次偶像产业的技术换市场
文章插图
广义偶像音乐市场规模及预测,中泰证券
前不久,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发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2020年,逸仙电商营收为52.3亿元,同比大涨74.4%。但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则高达55.55亿元,同比增长280%。包括周迅、王一博、沈月、罗云熙、TroyeSivan、欧阳娜娜等顶流艺人,都曾出现在逸仙电商品牌的营销宣传中。
换句话说,辛辛苦苦赚了一年的钱,都给代言人和KOL发推广费了。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最喜欢请明星偶像代言的往往是两个行业:
究其原因,这两个产业的特点是:
在竞争最激烈的彩妆领域,既有资生堂MAC、兰蔻、YSL等国际品牌挨个打广告,也有花西子、橘朵、Colorkey等国产新品牌需要迅速打响知名度。结果就是从微博上的顶流偶像,到小红书里的草根KOL,大家都在排队捡钱。
需求端的稳定增长对供给端的质量爬坡是件好事,但需求端的过快增长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相比世纪初华语音乐与影视大放异彩的黄金年代,如今的偶像供给在数量上不可谓不多,但在需求端过热的倒逼之下,各类选秀节目轮番上马,艺人的培养周期被大大压缩,最终的结果便是偶像们一边接代言接到手软,一边用拉胯的业务水平侮辱公众智商。
去年优酷的《少年之名》里,担任“少年制作人”的张艺兴就吐槽过供需失衡的问题:“我觉得你们今年不应该做这个节目。你们不急这一下吧?前面都淘完那么多波了,你(现在)再淘一波,哪还能出好苗子呢?”
CBNdata也曾做过一份《2020 年度选秀偶像消费影响力榜》,男偶像榜上排名第一的,居然还是2018年爱奇艺选出来的擅长打篮球的蔡徐坤。
2002年,美特斯邦威的老板周建成“拿出全部家当”请来了周杰伦做代言人,后来媒体曝光代言费大概是1000万元。时至今日,随便一个微商都能开出1000万的代言费,但那个红遍亚洲的周杰伦,却再难寻觅了。

创造营2021:一次偶像产业的技术换市场
文章插图
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其文化娱乐产业的繁荣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1981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日本动画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以City Pop为代表的流行乐大行其道,哥斯拉登陆纽约影院。1994年,韩国人均GDP也摸到了1万美元关口,三大经纪公司陆续成立,以H.O.T.为代表的韩国偶像团体开始走出国门,造星产业链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