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我的高祖父林寿图

前言所提《日晏》作者即是我的高祖父 , 林寿图 , 字恭三 , 又字颍叔 , 初名英奇 , 后号黄鹄山人 , 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 。
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进士 , 官至陕西布政使和山西布政史 。 仕途之外 , 他也是清中晚期知名的诗人、教育家和藏书家 。

林枫:我的高祖父林寿图
文章图片
聪敏少年
若再往前追溯 , 可查我的祖上多为官 , 所以高祖父的出生一开始是体面的 。
祖父林元炳是清乾隆丁酉年(1777)举人 , 官至江宁府督粮同知;父亲林士锬 , 因为与妻室张氏一起侍奉母亲未曾应举 。 母亲张氏则生于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 , 成长于书香门第 , 通经博文 , 品性纯良 。
不过 , 高祖父12岁时 , 家境急转直下 , 那年父亲林士锬因病逝去 , 留下他与母亲张氏两人相依为命 , 张氏只得靠做女红抚养其长大 。
后来 , 高祖父的友人谢章铤在为张氏所作墓志铭里 , 介绍过当时家里的境况 。
里面说:林寿图小小年纪 , 就跟着母亲在外面捡别人不要的菜叶 , 拿回来作一天的饭菜 。 到了冬天 , 天气很冷 , 家里被子不够 , 就到外面问别人讨来草席取暖 , 可见当时张氏苦节抚养林寿图有多么艰辛 。
尽管家道中落 , 张氏在为人处事及读书教育上 , 还是给了高祖父很大影响 。

林枫:我的高祖父林寿图
文章图片
家中所存信札
林枫:我的高祖父林寿图】高祖父自小天赋异禀 , 人很聪明 , 读书一目十行 , 小小年纪说出的话 , 能让周围人惊愕不已 。 张氏看到儿子那么聪明 , 就创造各种条件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 。
他小时读的《论语》就是张氏从周围一所废弃的书院里捡来的 , 虽然残缺 , 但多数内容都在 。
高祖父自己也争气 , 一有机会就寻找破筪残书 , 每日如饥似渴的阅读 。 他后来成了有名的诗人 , 别人问他师承何处 , 他称是自寻门径 , 按现代人的说法 , 就是自学成才 。
后来他的文名渐渐传到外面 , 竟深得时任闽县县令曹怀璞的器重 。 然而他考取功名的路途却颇为坎坷 。
青年时代 , 高祖父屡试不中 , 靠做教书先生维持生计 。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在琼水馆李氏园教书 ,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在郑氏园教书 。
道光二十三年(1843) , 35岁才考上举人 , 又过了两年 , 道光二十五年(1845)终于考中进士 , 时年37岁 。 之后 , 便开始了长达40年的仕途生涯 。
一生刚正不阿
高祖父中年踏入官场 , 从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同治元年(1862) , 进士及第后历任工部员外郎、军机章京、御史、顺天府尹等 , 基本活动圈都在北京 。
期间他结识了桐城派古文大家王拯 , 还有学者兼藏书家孙衣言 , 这对于他自己在文学创作以及经世思想的启发 , 影响皆极其深远 。
同治二年(1863) , 他从顺天府尹外放地方官 , 从此离开北京 , 由京官变成地方官 。 先是出任陕西布政史 , 所谓布政使 , 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 , 属于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 俗称藩台 , 官阶为从二品 。
同治九年(1870)母亲张氏去世 , 他便辞去陕西布政史返闽乡丁忧 。 期间 , 他被福建巡抚王凯泰聘为福州致用书院的第一任山长 。
光绪二年(1876) , 高祖父守制期满 , 回京补官 , 又被外放至山西任布政史 。 未曾想到 , 至光绪三年(1877) , 竟以协饷解不及额革职 。
被免职后 , 高祖父离开仕途又改做教书先生 , 从山西奔赴湖北任钟山书院主讲 , 一直到光绪七年(1881) 。
73岁他才回到故乡福州 , 定居石井巷 。 期间 , 至光绪十年(1884) , 由于中法战争的缘故 , 法军曾一度侵扰福建 , 他遂曾被浙闽总督何璟保奏为团练大臣 , 赏四品顶戴 。
所谓团练大臣 , 过去曾国藩在湖南守母丧也曾做过 。 团练跟古代的保甲制度很相似 , 就是地方乡绅可以自行征集壮丁组建乡团 , 进行军事训练 , 用来抗击盗匪保卫乡土的一个地方武装 。 必要时 , 团练武装也能应急成为清廷的正规军 , 譬如曾国藩团练的湘军后来就成为打击太平天国的重要武装力量 。 可惜次年即清光绪十一年(1885) , 高祖父即以77寿年因病去世 。

林枫:我的高祖父林寿图
文章图片
家中所存信札
回顾高祖父四十余年的仕途生涯 , 他始终胸怀治国抱负 , 性情刚正 , 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勤勉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