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古代史的女将

中华史四千年 , 也是一部战争史 , 在这滚滚红尘中 , 多少名臣勇将赴身其中 , 虽然都说战争是男人的事情 , 但其中也不乏女将扬名于史书 , 她们或英勇善战 , 或挽救危城 , 或反抗暴政 , 或抵御外敌 , 或身赴国难 , 在史书之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
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古代史的女将】本篇就以史书所载为准 , 年代先后为序 , 介绍一下这些不让须眉的巾帼将军 , 亦有疏漏 , 欢迎补充 。
妇好

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古代史的女将
文章图片
商代军事统帅 , 中华史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军 , 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 , 又称“母辛”、“后母辛” 。
在武丁集团中有很高的地位 , 负责指挥战争 , 并主持国家祭祀 , 曾统兵一万三千进攻羌方 , 是甲骨文中所载单次征战统兵最多的将领 。 还指挥了对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鬼方等的战争 , 在对巴方作战中 , 妇好在敌人西面布下伏军 , 武丁率军从东面对巴方军发动突袭 , 将敌军驱赶至伏兵处 , 妇好率军攻击 , 两面夹击 , 歼灭了敌军 。 这也是中华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 。
或许是担任的职责过于繁重 , 积劳成疲 , 妇好在三十多岁便去世了 , 对于那个年代来说 , 虽然不算早逝 , 但以她的地位来看 , 就显得有些短暂了 。
吕母
新莽时期义军领袖 。
因独子吕育以小事获罪 , 遭到海曲县宰处死 , 吕母愤恨于心 , 花数年时间倾尽家财 , 募集勇士 ,, 起兵后很快便发展到数千之众 。 吕母自称将军 , 亲率勇士三千 , 攻破海曲 , 活捉县宰 , 并将其杀死 , 为子报仇雪恨 。 之后吕母率义军转战于海陆两地 , 因病逝世后 , 余部归属于赤眉、青犊、铜马等义军 。
迟昭平
新莽时期义军领袖 。
平原人 , 曾聚众数千在河阻中反抗王莽政权 。
荀灌

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古代史的女将
文章图片
既荀灌娘 , 晋平南将军荀崧之女 , 汉末名臣荀彧五世孙女 。
荀灌从小就表现得与其他女孩不一样 , 父亲荀崧在襄城当太守时 , 遭到杜曾率军围攻 , 城中兵少 , 而粮草也用光了 , 想要求助于平南将军石览 , 但因在围城之中 , 众人都无能为力 , 这时十三岁的荀灌主动请缨 , 率领勇士数十人 , 趁夜出城 , 杀出重围 , 一路且战且走 , 至鲁阳山中 , 摆脱敌军 , 于是在石览与南中郎将周访处搬得援军 , 援救宛城 , 击退了杜曾的军队 。 以十三之龄 , 便能突破重围 , 挽救危城 , 胆气、勇力非比寻常 , 可惜之后史书中便找不到她的记载了 , 如果生是男儿 , 想来未必不能成为驰名天下的将军 。
毛氏
十六国时期前秦高帝苻登的皇后 。
史书中记载她很有姿色 , 而且强壮勇敢 , 尤其擅于骑射 , 常随苻登左右作战 。
在与姚苌作战时 , 苻登率军轻出 , 毛氏于大界营留守军辎 , 姚苌趁机率军三万夜袭 , 军营被攻陷 , 毛氏携弓骑马 , 率数百壮士 , 与姚苌作战 , 杀死敌军七百余人 , 终于因为兵力太少 , 被姚苌所获 。 姚苌见毛氏貌美 , 便想占有她 , 毛氏大骂道:“我是天子皇后 , 怎可被你等羌贼侮辱?还不赶快把我杀了!”并仰天大哭道:“姚苌无道 , 先是杀害天子 , 现在又要侮辱皇后 。 苍天无眼 , 难道对他的恶行视而不见么?”姚苌闻言大怒 , 将她杀害 。
冼英

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古代史的女将
文章图片
南北朝时期南越族首领 。
即冼夫人 , 家族世代均为南越族首领 。 冼英与高凉太守冯宝成婚后 , 致力于平息岭南之间汉越冲突 。 侯景之乱时 , 夫人率兵击破高州刺史李迁仕 , 并联合陈霸先 , 平定叛乱 。 陈朝建立后 , 率众归附陈朝 。 后陈为隋所灭 , 杨广命陈后主致书招降冼夫人 , 于是归附隋朝 , 文帝杨坚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 卒于仁寿二年(602年) , 时年九十一岁 。 在岭南之地声望很高 , 被尊为“圣母” 。
平阳公主

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古代史的女将
文章图片
唐高祖李渊第三女 , 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 。
中华古代史唯一一位获得军礼殡葬的女子 , 也是第一个明确记载于史书 , 统御万军 , 协助开创帝业的公主 。 李渊起兵时 , 平阳公主在关中联络义军 , 募军七万余众 , 率军多次挫败隋军 , 之后亲率精兵万余 , 与李世民在渭北汇合 , 合兵攻破长安 。 之后镇守山西 , 著名的关隘娘子关便是因她所率的娘子军曾经驻守而得名 。 623年突然逝世 , 以军礼下葬 , “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 。 礼官认为女子如此下葬于礼不合 , 高祖李渊驳斥道:“鼓吹乃是军乐 , 平阳公主亲率义军 , 指挥作战 , 克敌平乱 , 立下多少功勋 , 岂是寻常女子可比?以军礼下葬 , 有何不可?”于是依旧以军礼下葬 , 谥号为“昭” , 后世又称为“平阳昭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