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227年 , 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 。 《三国志》记载 , 他给刘禅上书了这样一篇表文:“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这个充满智慧的男子 , 从草庐中出仕 , 只为慧眼识人的刘备效力 。 刘备崩殂后 , 又为先帝扶持他的儿子 , 汗马功劳 , 匡扶汉室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文章图片
“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 。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 自称自己是在南阳种地的一个农民 。 是金子总会发光 , 虽然身处田间 , 诸葛亮的光芒还是照进了刘备的眼里 。 举荐者称 , 他有大智慧 , 被称为卧龙先生 。 在三次亲自邀请之下 , 诸葛亮走出草庐 , 从此承担起了匡复汉室的重任 。
诸葛亮擅长用兵 ,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笔下处处凸显出他的智慧 。 民间传说中也有对诸葛亮智慧的肯定 , “三个臭皮匠顶不过一个诸葛亮” , 都是人们对他的一种赞赏 。 关于诸葛亮智慧用兵的案例逸事也非常之多 , 其中就有著名的空城计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文章图片
空城计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 它体现了与敌人军事较量时所运用的心理战 , 在知彼知己方能胜利这一层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故事中 , 诸葛亮虽然军备不足 , 却运用对方多疑的弱点来达成了自己以弱示弱 , 最终以弱胜强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空城计原本是取自于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 , 而他最早的原型应该是出于条亮五事 。 条亮五事出于郭冲之手 , 是一本关于诸葛亮鲜为人知事迹的书籍 , 故事情节传奇生动 。 条亮五事之三原文中这样写道 , 诸葛亮在阳平屯兵时 , 司马懿率十几万大军攻城 。 不巧的是 , 此前诸葛亮派魏延率大部军队离城东去 , 余下兵力留守城中 , 总共加起来只有一万左右 。
军事力量上的悬殊迫在眉睫 , 如果这样打起仗来 , 很明显城内是属于弱势地位的 。 这时候人人都焦头烂额 ,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 若然让魏延率大军赶回来已经来不及了 , 因为此时得到情报 , 司马懿大军离尘只有六十里地 。 远水解不了近火 , 看似已经无解了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文章图片
在这种危急情况之下 , 诸葛亮和众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他不慌不忙 , 整理好衣冠 , 带着一把素琴 , 端坐于城 。 两旁各站着两个小童 , 诸葛亮神情自若 , 焚炉抚琴 。 他又命令其他人把旌旗隐蔽起来 , 不许露出动静 , 还吩咐下去打开城门 , 找几个人进行洒扫 。 一切的布局好像都显得并没有军力部署 。
当司马懿大军赶到之时 , 看到这样的状况不免非常疑惑 , 这不是明摆着让人进去城里吗?正当司马懿犹豫不决的时候 , 突然看见诸葛亮在城上端坐抚琴 。 琴声悠扬清澈 , 非心静者不能弹也 。 司马懿怀疑其中有诈 , 毕竟诸葛亮用兵从来都是非常谨慎的 。 眼前的诸葛亮悠然抚琴 , 神情闲适安然 , 琴声之中也充满了平和宁静 , 很像是胸有成竹 , 早有埋伏 。 司马懿吩咐下去按兵不动 , 在僵持了一会儿之后 , 他决定撤军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文章图片
空城计的故事在历史上鼎鼎有名 , 故事来源调亮五事却被裴松之进行了反驳 。 裴松之认为 , 故事里边存在着地点时间以及逻辑上等行不通的地方 。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也没有引用空城计这一故事 。 然而 , 也有人提出意见说 , 条亮五事只是时间上等细节有出入 , 不能证明事件的过程完全是虚构的 。
除了对时间地点等的议论之外 , 还有一件事是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 , 那就是司马懿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吗?仔细一想 , 并非如此 。 司马懿本身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 , 司马家族后期的强大 , 也说明了这一家族并不是莽夫 , 是勇谋不缺的 。 还有人说 , 两者兵力悬殊 , 就算司马懿并不知道城里不城里军力多少 , 可以派一支部队先进行试探 。 毫无所获当下撤兵不合常理 。 其实 , 说司马懿识穿了这一布局是非常有可能的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文章图片
那为什么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 , 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 司马懿选择不正面对决的原因就是:如果不撤兵 , 司马家族结束的就更快 。 曹魏与司马家族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 而曹魏对司马懿的看待更像是一颗棋子 。 曹操意在让司马懿和蜀汉进行相互制衡 , 如果司马懿一旦失去了这个作用 , 曹魏就会对他进行清算 。 兔死狗烹 , 司马懿正是明白这个道理 , 所以就算他看穿了诸葛亮的用心 , 也不敢轻举妄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