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下乡义诊
日子一天天过着 , 邱晓頔发现 , 光在临沧二院坐等病人还不够 。 “临沧市下面还有七个县 , 有人知道上海专家来了 , 会跑来看病 , 但还有很多老人住在山里 , 如果没有小辈的帮助 , 根本出不来 , 得不到及时治疗 , 眼睛就瞎了 。 ”邱晓頔和于慧前多次奔赴邦东、平村、乌木龙彝族乡“送医下乡” 。
一次次翻山越岭 , 一次次下乡 , 一次次重构着这些大城市医生的“见识” 。
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 , 邱晓頔其实与大部分患者是语言不通的 , 但一次次成功治疗后 , 邱晓頔不需要语言就能读懂患者:刚来时 , 他们大多躺在床上 , 眼神木木的;治疗后 , 他们的脸上有了笑容 , 眼里更有了光 。
为了表示感谢 , 山民们拿来大萝卜送给邱晓頔 。 与富含水分的大萝卜一样 , 邱晓頔的心情也是沉甸甸的 。 她说 , 临沧市除了5%的市区 , 95%的地方是山区 , 这些大山是驴友眼中的美景 , 却也是困住山民就医的“天堑” 。
邱晓頔在下乡的夜晚 , 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伸手不见五指” , 远离城市的灯光 , 让她看到了这辈子都不会忘的星河 。 也在这些地方 , 她感怀于山坳深处乡村医生们的坚守 , 更是重新认识了学了十多年的“临床医学” 。
一次下乡 , 她遇到一名老太太 , 借着已经十分微弱的视觉 , 从家里蹒跚走到山坡的梯田上务农 。 “可以手术治疗好的!”“没有钱……”“我们去联系慈善资助!”“出去一趟 , 太折腾了……”类似对话 , 邱晓頔遇到过多次 , 她发现 , 当地人更迫切的诉求是“希望大专家带药进来” , 他们可以直接吃、获得治疗 。
“医学的‘高精尖’固然重要 , 而医学的普及性同样重要 , 我们能否研究一些更简单、可普及的治疗方法 , 比如药品 , 这或许对地广人稀、现代医学难以触及的偏远地区老百姓更有帮助 。 ”邱晓頔说 。
03|
观念!还是观念!健康扶贫没有终点
“技术扶贫很重要 , 观念扶贫同样重要 。 ”同样是在边城行医 , 这点是邱晓頔与李培良的共鸣——得让老百姓重视健康 , 愿意治疗;必须拔掉边陲地带老百姓“小病扛、大病拖”的固有思维 。
“脱贫之困:人员之困、设备之困、观念之困 。 ”邱晓頔在援滇总结中写下这行字 , 这是她与同事坚持一次次下乡的动力之源 , 希望“把健康送进大山” 。
文章插图
李培良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去日喀则当地电台做节目 , 他不是要当什么“电台明星” , 而是“希望到当地人多的地方去呼喊健康保健的重要性” 。
李培良跟采访人员说起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病例 。 有一天上班 , 李培良得知病房在夜里收了一位藏族老太太 , 68岁 , 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 出血程度很重 , 人的意识已经模模糊糊了 。
“昨天为什么不马上通知我 , 这在上海得让急诊手术待命 。 ”李培良问值班医生 , 当地医生普次医生赶紧过来打圆场 , 说家属不愿做手术 , 连CT血管造影都不愿意做 。
李培良有点不敢相信 , 把家属请来亲自和他们谈 , 结果 , 家属确实不同意 , 还坚决要求出院 。 后来他才知道 , 当大城市里的许多患者因神经外科手术重获新生 , 在日喀则地区 , 当地人对“脑袋上动刀”的手术依旧抗拒 , 在疾病的威胁与手术的风险的权衡中 , 他们更担心手术的风险 。
就在女儿办理出院手续之际 , 病房里突然传来呼叫声 , 大伙赶去一看 , 老太太已经没有了反应 , 瞳孔散大 , 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了 。 老太太走了 , 女儿悲痛的哭声让李培良久久不能释怀 。
“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对口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后 , 这里的神经外科手术水平能够达到上海一般三甲医院的平均水平 , 各类病人均能得到有效治疗 , 但这一年我也发现 , 人们普遍对现代医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 缺乏正确的防病、治病意识 。 ”当时正值“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会议强调强化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建设的工作 , 李培良颇有感触 , “五大中心除了常规的治病救人 , 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带动区域医疗及健康保健发展 , 不仅要在医院内部提升医疗质量 , 更要下沉区县 , 建立三级诊疗和医联体体系 , 使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让更多百姓所知所用 。 ”
文章插图
- 恋爱中,一个人不爱你的表现有哪些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85岁高龄老人独自居住在山上吃白石崖,老人喊了好几个名字
- 言多必失,闭嘴见修养
- 一个治疗强迫症和恐惧症的案例,释放情绪做真实的自己才会疗愈
- 尿毒症|尿毒症患者,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牢记这6大注意事项
- 人到中年,遇到婚外暧昧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 两个人一直腻在一起是怎样的体验?
- 没有它,周围世界将不复存在!能瞬间穿透我们目前所见的全部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