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第109期,屏南红曲黄酒:一坛佳酿 千年弥香( 二 )


而在所有工序之中 , 最考验功夫的环节非煴酒莫属了 。 所谓煴酒 , 即“煮酒” , 通过焚烧稻杆、谷壳 , 以此增加酒的香气 。 “煮”的过程中 , 最为人称道的 , 就是对于火候的掌握 , 火大了容易过 , 烧出来的酒味道、颜色都会受到影响 , 小了又达不到煴酒的效果 。 个中精妙 , 只有拥有十几二十年经验的酿酒老师傅方能掌握 。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千年古技盼传承
现年49岁的吴善寨 , 出生在屏南县北墘村一个酿酒世家 , 爷爷是一名小有名气的酿酒师傅 。 “我大约是10岁开始接触酿酒 。 经常在酿酒的时节 , 半夜偷偷起来到村内的井边 , 看大人打水 。 当时作为小孩 , 最开心的就是酿酒时节了 。 因为能吃到许多酿酒剩下来的糯米 。 ”回忆起儿时与黄酒结缘的趣事 , 吴善寨的眼里依旧闪烁着欣喜的光芒 。
黄酒|第109期,屏南红曲黄酒:一坛佳酿 千年弥香文章插图
在屏南 , 酿酒的人家需要把酿酒时蒸熟的糯米 , 分一部分给街坊邻里吃 。 林浩宁 摄
就这样 , 在从小吃着糯米饭、闻着红曲香、看着大人制粬酿酒的耳濡目染下 , 吴善寨也慢慢学会了酿酒 , 并与黄酒朝夕相伴了30余年 。 30年间 , 让吴善寨对酿酒过程中的诸多细枝末节都如数家珍 。 他与酒 , 像是一对相识多年的故交 , 彼此相知相惜;酒于他 , 更是一份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 冥冥中召唤着他做点什么 , 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
2014年 , 在上海从事了多年物流生意的吴善寨回到家乡 , 开始自己酿酒 , 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 想要把家乡的黄酒推向市场 。 谈起当时的情景 , 吴善寨坦言 , 也经历了一段摸索期 , “2016、2017这两年 , 为了市场推广跑了很多地方 , ‘学费’也交了不下百万 , 效果却不甚理想……”终于 , 在这两年摸索出了一套与当地农户进行合作的合作社运营模式 。 吴善寨本人也于2017年 , 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虽身为省级非遗项目 , 但屏南红曲黄酒酿造技艺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 。 “现在村内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 , 其实并不是特别多 。 ”吴善寨介绍起了北墘黄酒的现状 , 由于酿酒的过程 , 尤其是对温度、火候的把控 , 需要丰富的经验方能掌握 , 年轻人学习的不多 。
此外 ,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黄酒的刻板印象、受众面有限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 , 也让屏南北墘黄酒始终没能走出去 , 处于一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处境 。
以酒为媒迎宾客
这一切在2016年的冬至时节 , 开始有了转机 。 冬至 , 对于常年酒香四溢的北墘村来说 , 可谓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气 , 意味着冬酿的开始 。 在冬至这一天 , 村民们一早便会去村内的古井挑水 , 辅以优质糯米和精制加工好的红粬 , 将心中对酒的那一份情感一同存放进坛内 。
黄酒|第109期,屏南红曲黄酒:一坛佳酿 千年弥香文章插图
2016年 , 第一届黄酒民俗节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 东南网采访人员 叶伏国 摄
而2016年的冬至 , 山水如画的北墘村内 , 百米长的老街张灯结彩 , 舞龙舞狮的队伍锣鼓喧天 , 第一届黄酒民俗节文化节正在此缓缓拉开帷幕 , 屏南县收获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称号 。 与此同时 , 祭祀酒神、诵读祭文、祈求福祉等一系列带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 , 和着浓浓的酒香一路蔓延开来 。 截止目前 , 黄酒民俗节文化节已成功举办5届 , 为当地吸引了不少人气 , 也成为了北墘村黄酒转型升级的缩影 。
近年来 , 北墘村以“酒”为媒 , 大力推动黄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盘活村内资源 , 逐步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屏南黄酒文化品牌 。 2019年初 , 北墘黄酒文化旅游景区更是被认定为国家3A级景区 。
黄酒|第109期,屏南红曲黄酒:一坛佳酿 千年弥香文章插图
诗意北墘 , 酒旗飘扬 。 林浩宁 摄
村内的黄酒风情体验小街已经颇具人气 , 老式的酒坊、酒厂、酒缸、酒坛等酒文化的痕迹也随处可见 。 每逢节假日 , 便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光 , 也带动了村内民宿产业的发展 。 “今年春节 , 从初三到初七 , 家里的民宿都是满房的状态 。 ”吴善寨说 。
【黄酒|第109期,屏南红曲黄酒:一坛佳酿 千年弥香】“一个是要坚持原浆酿造、不勾兑 , 这是屏南黄酒的特色;二是要增加产品附加值 , 让黄酒在市场上的价格能够提上去 , 这样农民的主动性才能上去 , 产业才能良性发展 。 ”对于屏南黄酒产业的未来发展 , 吴善寨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 希望能够成立属于北墘的黄酒协会 , 挖掘酒背后的文化属性 , 把屏南黄酒更好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