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无“痛”背后——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 二 )


很多人记得2017年8月的榆林产妇坠楼事件 。 这一事件 , 也是麻醉科医生心中的痛 。
“如果当时分娩镇痛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 , 该产妇的悲剧或许就能够避免 。 ”对榆林产妇事件 , 黄宇光一直感到心酸和遗憾 。
当时 , 分娩镇痛已经不是技术难题 , 但受限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 以及麻醉科医生的缺口巨大 , 这一项目开展缓慢 。 该事件发生时 , 全国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 , 仅约10% 。
3年多时间过去 , 我国的分娩镇痛工作得到了明显改善 。
“仅2年时间里 , 全国首批912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 , 产妇分娩镇痛平均开展比例已经达到了50% , 在作为试点医院之一的北京协和医院 , 经过多科协作已经达到55% 。 无痛生娃 , 对越来越多的产妇来说 , 不再是梦 。 ”
与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获得感直线提升一样 , 这两年来 , 黄宇光身为麻醉科医生的职业成就感 , 也在提升 。
让患者就近享用优质医疗资源从手术麻醉 , 到无痛分娩、舒缓治疗……患者们越来越多克服疼痛的愿望 , 得到满足 。 但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 , 我国的麻醉学科发展 , 同样面临着待解的难题 。
“正如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样 , 麻醉学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区域间的不均衡 。 ”黄宇光说 。
解决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和首要举措 , 都在于人才的培养 。 而目前 , 我国的麻醉人才缺口巨大 。
“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 , 是每2.5~3名手术大夫配备一名麻醉大夫 , 而在我们国家 , 每7名手术大夫才配备一名麻醉医生 。 即便在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好医院的北京协和医院 , 也是每5.2名手术大夫才配备一名麻醉医生 。 ”黄宇光介绍 , 这一现状 , 也使得麻醉科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界定为紧缺学科 。
人才紧缺 , 直接限制着麻醉学科甚至整个医疗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
【麻醉|无“痛”背后——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有专家说 , 评价一个医疗机构的水平 , 看其麻醉科的水平就能知晓 。 甚至说 , 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特别是外科领域的发展水平 , 也直接取决于麻醉科的发展水平 。 ”黄宇光认为 , 这样的评价不失客观和中肯 。
因为 , 大型公立医院的每个科室就像一个齿轮一样 , 是同频共振的状态 , 其中一个齿转速缓慢 , 其他的科室就会受到连带影响 。 而现在 , 国内各医疗机构的麻醉科 , 都处于“疲劳驾驶”且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态 。
“当务之急 , 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优化 , 尽力在更大程度上让患者就近享用优质的麻醉医疗资源 。 与此同时 , 政策的支持也是学科发展的‘强心针’ , 分娩镇痛试点取得的成效 , 就是如此 。 ”黄宇光说 。
他也深知 , 一个学科的发展 , 不可能一蹴而就 , 即便在过去20年中 , 麻醉科已经成为中国的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
但对于中国麻醉学科的未来 , 黄宇光充满信心和期待 。
来源:人民政协报
采访人员:刘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