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6位中国画家谈入围“委拉斯凯兹绘画大赛”决赛作品?( 二 )


当今的我们处在一个物质化的世界 , 但是物质化的时代并没有让我们对物产生多少敬畏 , 更多的只不过是占有的欲望和短暂的陪伴 。 当代生活中很少有东西可以伴随我们大半辈子 , 也很少有物品能让我们对它产生感激之情 。 物的意义在不断地分化和消解 , 人们在渴望占有新物的冲动与抛弃处理旧物的疲惫中延续着自己的物质生活 。 这样的“新陈代谢”于我们的身心是有益还是有害 , 这个时代似乎并不乐意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回答 。 我画静物画 , 就是想重新去看待这些似乎失去意义的物 , 通过绘画来开启我的观看体验 , 通过绘画来记录这种体验 。
这张《小佛头》作品的创作正好跨越了2020年的疫情 , 在这期间 , 让我有充分的时间观察体验与深入调整 , 技法上我采用的是直接的写生 , 更多是依赖看到的真实的色彩和质感进行直接的描绘 , 某些地方用了进一步的罩染技法以获得更好的质感表现 , 这几年我越来越依赖直觉来绘画 , 因此在技法上不做事先的预设 , 而是随着绘画的进展寻找某种处理的“灵感” , 我相信每一张作品有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和“小宇宙” , 艺术家只能永远“在路上”摸索 。 在画画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这次的疫情带给我们的各种启示 。 眼前所描绘的事物似乎有着某种隐喻:生与死、新与旧、过去与未来 , 损毁与重生……
我画这些静物 , 感觉越来越像一种仪式 , 仪式在乎内心的目标和行为的态度 。 如果绘画就是一种单纯的与物的交流的体验仪式 , 绘画就有可能产生灵性的结果 。
何振浩 , 1975年生于浙江海宁 ,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造型艺术系副系主任 , 美学博士 。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
3、周梅元《灼华》
周梅元《灼华》20x80cm2014布面油画
我正式学画是从国画花鸟入手的 , 那时我最喜欢的是宋人的花鸟 。 宋画里面有一个最突出的东西——它们无一不是画家们深入体察生活的结果 。 无论是“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等经典事例无不体现着画家对物理、画理的严格追求 。 这种格物致知的严谨态度以及作品中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热忱深深吸引了我 。 和文人画相比 , 这些作品也许没有那么复杂、深刻 , 但给人的感觉却格外清新、格外亲切 。 后来接触油画之后 , 发现自己对物体质感、空间、色彩等客观真实的东西 , 有一种特别的偏爱 , 我常常迷恋于瓷器的釉色 , 木质的纹理 , 花果的鲜活……西方传统的静物画叫StillLifePainting , 它们往往并不负担重大的思想性 , 这点很像我早年接触宋画时的那种感受 。
一个画家不大可能用过于粗糙的技巧说出令人感动的内容 , 但对于有些画家而言 , 他不需要努力地去告诉观众 , 其实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换句话说 , 我认为呈现本身也是一种表现 。
艺术不总是前瞻的 , 它应该也包括怀旧 。 我喜欢通过对“物性”的描绘来揭示隐含在“物性”背后的普遍的“人性” 。 这幅画中的明代青花碗是家里流传下来的 , 草编是福建宁德一种小吃的包装 , 多年前带回来便一直保存.这些旧物作为人的化身和替代者出现在我的画面之中 。 我想要通过它们来诉说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和一种“逝者如斯”的生命感喟 。
周梅元 , 男 , 1980年生于湖北孝感 , 现居武汉 , 职业画家 , 具象中国创作团队成员 , 中国新经典画会成员 。
4、叶楠《江山万里卷一》

画家|6位中国画家谈入围“委拉斯凯兹绘画大赛”决赛作品?
文章图片
叶楠《江山万里卷一》180X100
曹娥江是上虞的母亲河 , 更是一条独具城市辨识度的文化大江 , 不仅承载了虞舜曹娥的孝德 , 王充谢安的思想 , 也承载着越窑青瓷和唐诗之路的神奇 。 我的工作室就坐落在这条美丽的曹娥江畔 。 每次休息之余 , 我总会在江边散步 。 看着曹娥江两岸的高楼和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 , 我总会忍不住地感慨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 。
江堤很长 , 日落的余晖照在这些高楼和新城上 , 宛如一幅巨大的美丽画卷 。 我就试想这能否用写实静物画的方式来呈现 。 我本人比较怀旧 , 在之前的《岁月》、《物语》系列创作中 , 经常会使用各种老物件作为自己绘画表达的对象 。 回到工作室 , 我用古旧的书籍不断地叠加和摆放 , 无意间摆出了“一江两岸”的壮丽气场 。 这一江两岸的美景不就是我们万里江山的缩影吗?
“江山万里”组画原本设想是有两张180cmx100cm的油画组成 , 这是其中一张 , 作品于2020年初开始起稿 , 用时6个多月才正式画完 。 那时正值疫情的爆发 , 天天关在工作室也为画这张大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 画面采用了一步一景的绘画方式 , 每一堆老书籍都是正面面对观众 , 用最简单的平面形的方式去概括每一幢江边的高楼 。 所以这些建筑其实也都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在画面中展现的 。 画的上下两边我特意空出了15cm的留白 , 在视觉上类似于一张古代的画卷 , 在观众面前缓缓地打开 。 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幅超写实的静物画 , 更是一幅中国画式的山水意境图 。 这也是自己近些年在油画创作中 , 把中国画元素融合在西画中的一次实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