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辅创14年,命断40岁,朱元璋心如铁,却为他哭湿草木( 二 )


意思是:你该不是因为饿肚子才到我这的吧?我可不留这样的人 。
常遇春的出场 , 就是这么囧 , 竟然被朱元璋当成混饭吃的小人物 。
常遇春也很无奈 , 他解释到:“我本来是刘聚麾下的山贼 , 并不愁吃喝 , 但刘聚胸无大志 , 我听人说你是一位贤明之主 , 因此特来投奔!”
朱元璋说:“我正要带兵去渡江 , 等到了长江对岸 , 我再决定是否收留你!”

常遇春:辅创14年,命断40岁,朱元璋心如铁,却为他哭湿草木
文章图片
几天后 , 朱元璋带领大军在长江北岸一字排开 , 他们的目标是对岸的采石矶(安徽马鞍山境内) 。 元朝的军队为了防止朱元璋登岸 , 在岸边布下重兵 , 当时 , 廖永安、廖永忠、俞通海等擅长水战的名将都已经投奔朱元璋 , 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 , 可悲剧的是 , 大家在离对岸三丈远的江面上 , 被元军逼停 , 都无法上岸 。
这时 , 常遇春申请了一条小船 , 冲入战场 , 史载:
遇春飞舸至 , 太祖麾之前 。 遇春应声 , 奋戈直前 。 敌接其戈 , 乘势跃而上 , 大呼跳荡 , 元军披靡 。 诸将乘之 , 遂拔采石 。
常遇春驾着小船冲在最前面 , 用长戈奋勇杀敌 , 敌人也用长戈来攻击他 , 他趁机勾住敌人的长戈 , 一跃而上 , 跳到元军阵中 , 大杀四方 。 徐达、邓愈、廖永安等将领在后面一拥而上 , 大家一阵厮杀 , 夺下采石矶 。
可以说 , 朱元璋的“渡江之战” , 常遇春的“处女秀”非常惊艳 , 朱元璋事后论功行赏 , 常遇春居首功 , 被任命为“总管府先锋” , 当时他的顶头上司 , 正是徐达 。

常遇春:辅创14年,命断40岁,朱元璋心如铁,却为他哭湿草木
文章图片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第一仗 , 就奠定了自己“猛将”的身份 , 也就是从这时起 , 朱元璋意识到 , 常遇春是不可多得的先锋官 , 此后数年 , 若遇到难以搞定的对手 , 朱元璋总会第一个想到常遇春 。
二、我不是莽汉 , 我是全能
在徐达的映衬下 , 很多人认为常遇春仅仅是一员有勇无谋的骁将 , 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李逵”式的人物 , 这其实是对常遇春最大的误读 。 用《明史》的话来说:
“其智勇不在中山下 。 ”
“中山”指的是徐达 , 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常遇春的智、勇 , 都不在徐达之下 。 即 , 常遇春智勇双全 。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打得第二仗 , 还是在采石矶 。 在朱元璋等人渡江成功后 , 元朝集庆路主帅蛮子海牙迅速夺回了采石矶 , 扼住渡江的咽喉 , 因为朱元璋和众将领的家眷还在江北 , 大家必须重夺采石矶 。 朱元璋主张和蛮子海牙硬拼 , 常遇春则给朱元璋出了一个好主意 。

常遇春:辅创14年,命断40岁,朱元璋心如铁,却为他哭湿草木
文章图片
按照常遇春的布置 , 先派两小股水军偷袭采石矶 , 只许败、不许胜 。 蛮子海牙为了立功 , 必然乘胜追击 , 等他们分兵而去 , 常遇春带着主力部队直捣采石矶 , 然后放火烧掉敌人战船 。 此战的结果是:
大破之 , 蛮子海牙仅以身免 , 自是扼江之势遂衰!(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一》)
可以说 , 常遇春用自己的计谋 , 不仅帮朱元璋再一次夺取采石矶 , 而且还避免了本方将士的大幅伤亡 。 此战之后 , 元朝扼守长江的势头渐成衰势 , 为朱元璋后期夺取南京 , 奠定了基础 。
在朱元璋创业前期 , 战略意义最大的一仗 , 莫过于“集庆之战” 。 集庆 , 就是后来的南京 , 朱元璋占领集庆后 , 将其改名为应天 。 集庆易守难攻 , 朱元璋水陆两路并进 , 打得非常艰难 ,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从攻集庆 , 功最 。
意思是 , 在集庆之战中 , 常遇春功劳最大 。

常遇春:辅创14年,命断40岁,朱元璋心如铁,却为他哭湿草木
文章图片
常遇春不仅在战场上如龙似虎 , 他还是个诗人 , 例如 , 朱元璋派他攻打衢州 , 常遇春在北门佯攻 , 然后出其不意攻入南门 , 取得大胜 , 这一仗 , 常遇春“得甲士万人” , 一次性帮朱元璋收揽一万多人 。 战毕 , 常遇春写了一首《龙游道中》 , 诗云:
策蹇龙游道 , 西风妒旅袍 。 红添秋树血 , 绿长旱池毛 。 比屋豪华歇 , 平原杀气高 。 越山青入眼 , 回首鬓须搔 。
整首诗充满了肃杀和豪迈 , 大有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风 。
所以说 , 很多人都知道常遇春是一员猛将 , 可大家很少知道 , 元朝末年的常遇春 , 不是“莽汉子” , 他可文、可武、可智、可勇 , 完全是一个千伶百俐的大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