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0后开始为父母养老忧虑:害怕家里电话,想有姐妹分担( 四 )


和上一辈相比 , 独生子女一代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 更为复杂 。 曾有学者称其为“中国城市新个体主义的双重内核” 。 一方面 , 独生子女成长于社会转型期 , 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 , 市场化改革将原先国家托底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甩向市场 , 这让个体转而回归家庭和私人关系 , 以寻求安全感与确定性 , 子女和父母彼此之间的关系明显加强 。
这种复杂 , 同样体现在养老的问题上 。
在这种撕扯中 , 35岁的陈芝明开始与父母确立边界感 。 为了接父母来杭州养老 , 她一共买了三次房:第一次放弃了地段更好的两居 , 选择偏远宽敞的三居 , 装修时 , 特意把浴室装在父母休息的次卧 , 台阶被改造小斜坡 , 角落都装上小夜灯 。 第二次是一间独立的养老公寓 。 但母亲还是想在西北老家买一套新的三居室 。 她妥协了 。
“很难拒绝父母 , 因为会有愧疚感 。 ”小组里有人这样说 。
陈芝明从银行信用贷款40万当首付 , 每个月还要扛下1.4万元的房贷 。 装修预算5万块 , 母亲不吭一声 , 直接订下7万块套餐 。
母亲掌控欲很强 。 看到年轻人加班猝死的新闻 , 会在凌晨3、4点发来消息轰炸式提醒 , 还会要求她晚上11点下班后通一个小时视频 。 虽然是关心 , 但她受不了 。 她曾加入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 , 想要逃离 。 另一方面 , 她从小就知道 , 父母只有一个孩子 , 以后不管去哪里 , 都要带着他们 。
工作后 , 经济收入扭转了陈芝明的家庭地位 , 她变成家里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 现在 , 她反思自己“大包大揽”的行为:应该把父母当做成年人对待 , 尊重他们的决定和需求 , 相应地 , 也要让他们自己来承担结果 。
这一次 , 她决定 , 不再额外承担母亲多支出的2万块装修费 , 还要减少对父母的房贷补贴 , 让母亲感受到压力 , 不再无条件提出需求 。

当90后开始为父母养老忧虑:害怕家里电话,想有姐妹分担
文章图片
1993年 , 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在外滩 。 图/CFP
每一代的迷茫
如今 , 武安三十岁 , 父亲已经离开了四年 , 母亲住在隔壁的小区 , 每天打麻将 , 接送小孩 。 中午和晚上 , 武安和她一起吃饭 , 晚上8点之后 , 回到自己的小家庭 。 这是她找到的、和母亲相处 , 同时解决养老问题的“动态平衡” 。
她渐渐理解了母亲:年幼丧母 , 为供舅舅读书 , 高中辍学 , 因为生女儿 , 在大家庭中被边缘化;人到中年 , 丈夫重病 , “她的命运确实有很多苦” 。
逢年过节 , 武安到母亲那里小住几天 , 母女俩又会发争执 。 她一直不敢要二胎 。 依母亲的性格 , 肯定又要来照顾她——她太害怕母亲再次入侵自己的生活了 。
父母们逐渐老去 , 被抛弃的迷茫和恐惧 , 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 , 从仅有的子女那里获取短暂的安全感 。 在豆瓣小组里 , 有组员表示 , 对于未来的养老生活 , 父母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感 。 一个小组成员 , 中学开始 , 不断被母亲提醒 , “以后养老就靠你了” 。 单亲家庭的孩子 , 母亲半开玩笑 , “以后直接把我送养老院 , 妈妈就不会成为你的累赘” 。
但根据民政部2018年数据 , 全国拥有养老机构2.9万余家 , 养老床位730万张 , 仅占全国老年人口数量的3.1% 。 超过九成的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 。
对父母来说 , 未来跟着子女生活 , 也要克服许多障碍 。 几年前 , 独生女儿去北京工作 。 虽然一万个不愿意 , 陈艳知道 , 等年纪大了 , 也要跟着去北京 。 这是责任 , 要帮女儿带小孩;也是养老的一部分 , 老了病了 , 总要有人陪伴 。
不想进入女儿未来的家庭领地 , 也不想老了过起北漂租房生活 。 临近退休的她 , 筹划在北京买房 。 大城市高昂的房价 , 让她焦虑得睡不着 。 她很不喜欢北京 , 有时候甚至想 , 干脆不去了 , 等老了 , 在老家付钱找个熟人 , 每天定时来看自己 。 现在 , 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感 。 前年做了一场手术 , 陈艳坚决不让女儿回家陪伴 。
在武汉 , 60岁的单身母亲林梅 , 会使点“小把戏” , 引起在上海的女儿的关注 。 染头发 , 要专门等女儿回来再染 。 身体稍微不舒服 , 就在微信告诉女儿 , 有时还会夸大 。 从医院看病回来 , 女儿没有询问的话 , 她就撒娇 , “我今天去看病 , 你怎么不问我结果?”
她说 , 这些都是想让女儿知道她的难处和辛苦 , “学会心疼我” , “老的时候对我好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