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研制,让人类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


创新药研制,让人类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
文章图片
新冠疫苗研发打破了人们对创新药研发速度的认知
每一款创新药背后 , 都有一段充满挑战的历史 , 而新冠疫苗快速的研发过程 , 让人们看到 , 举全社会之力 , 虽无捷径可走 , 但踩在前人努力基础之上 , 目标也许可以更快一步地实现 。
《环球》杂志采访人员/乐艳娜
“一般来说 ,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14年 , 耗费投资成本20亿~26亿美元(约合140亿至183亿元人民币) 。 尽管政府和企业等相关各方采取了多种举措和努力来提高成功率 , 但Ⅰ期临床试验最终获得批准上市的可能性仍然只有10%左右 。 ”提到创新药的研制 , 灵北公司总经理戴麓然为《环球》杂志采访人员列举了这样几个数据 。
据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介绍 , 创新药的研发 , 从认知疾病发生原因、确定针对疾病的药物靶点、实验室发现新的分子或化合物开始 , 通过体外及动物体内实验了解其安全性、毒性反应 , 以及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部位和作用效果 , 再经过首次人体试验 , 经历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 证实案例有效及质量可控制之后 , 才可以获批上市 。
“而且 , 你以为获批上市后研发工作就结束了吗?远远没有 。 比如灵北的心达悦?(氢溴酸伏硫西汀片)2018年就已经在中国上市 , 但是为了支持临床专家的研究 , 我们于202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Relieve中国研究 , 以了解该药品在真实世界临床环境下 , 对于抑郁症症状、认知症状、焦虑、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缓解 , 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 尽管有疫情的影响 , 但在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下 , 该研究按时完成 , 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数据支持 。 ”戴麓然解释道 。
长久以来 , 业界流传着几个1的讲法:在10000个被研究的分子中 , 仅有10个分子会进入开发阶段 , 最终只能为患者带来1款创新药 。 每一款创新药背后 , 都有一段充满挑战的历史 , 而新冠疫苗快速的研发过程 , 让人们看到 , 举全社会之力 , 虽无捷径可走 , 但踩在前人努力基础之上 , 目标也许可以更快一步地实现 。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 , 在CTLA-4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初期 , 詹姆斯·艾利森教授一度“想要远离它” 。 对于因癌症而失去母亲和多位亲人的他而言 , 癌症是大敌 , 更是想要逃离的伤疤 。 “我的家族里有很多起癌症病例 , 所以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 但是直到我遇到第一个真正获益于我的研究的病人 , 我才意识到 , 科学创新对患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 ”
那是位年仅22岁的女性患者 , 刚刚读完大学 , 订了婚 , 却被诊断出患有黑色素瘤 , 且有肺部和皮肤转移 。 在一切治疗方案都宣告失败后 , 她参加了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的代表药物)的早期临床试验 ,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 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被彻底清除 , 她也由此和药物机制发明者艾利森有了一次奇妙的相遇 。
“我走了过去 ,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体验之一 。 ”艾利森说 , “现在 , 她已经痊愈十多年了 , 还有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 对于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 , 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回报 。 ”
创新药的研发总是异常艰辛 , 药物“走向患者”的过程远比艾利森走向这位患者的经历漫长 。 从基础研究到患者实际获益 , 这之间需要无数科学家及其背后支持机构巨大的付出 。
当时 , 艾利森和他的团队破解了人体免疫系统在癌细胞面前“失效”的原因——负责识别异常细胞、激活免疫反应的T细胞表面 , 有一个会终止免疫反应的蛋白CTLA-4 。 与此同时 , 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发现了T细胞上另一种基因PD-1 , 也具有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 。 这便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免疫双子星”的本源 。 可惜的是 , 免疫疗法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 这两个新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生物技术公司太多重视 , 更是难以得到制药公司的支持 。
直至20多年后 , 基于这些研究所创造的药物才真正获批上市 , “走”到患者眼前 , 这背后 , 不得不提的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 。
2009年 , 转型中的BMS将全球首个CTLA-4抑制剂和全球首个PD-1抑制剂的研发纳入旗下 , 并坚定了聚焦肿瘤领域的决心 ,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 最终使“免疫双子星”的威力得以加速释放——2011年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伊匹木单抗用于晚期黑色素瘤 , 成为第一款全球上市的肿瘤免疫药物;2014年7月4日 , 纳武利尤单抗(中国注册商品名欧狄沃)率先在日本获批 , 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PD-1抑制剂;2018年6月 , 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 迄今已获批3个适应症 , 涵盖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癌和胃癌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