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二 )


多发原因
多为构造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 地壳不稳定 , 岩层活动频繁 。 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地震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 岩浆活动剧烈
自然因素:多高原、山地 , 地形起伏大;多地震;暴雨集中
人为因素:对植被破坏严重;不当的工程建设
防御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 ,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护坡固坡 , 植树种草 , 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成因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文章图片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 , 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分析如下图所示:

【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文章图片
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 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 , 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 具体图解如下:

【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文章图片
【方法技巧】地质灾害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①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 地壳活动剧烈 。
②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 , 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 , 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震区交通不便;诱发其他灾害等 。
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 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 ,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 , 如千枚岩、片麻岩等 , 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 , 破碎严重 , 容易发生滑坡 。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 , 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 , 使其软化 , 降低了黏聚力 , 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
④此外 , 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①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 , 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
②有陡峻的地形 , 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 , 下游窄小 , 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
④此外 , 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
对点精练
1.(2015·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 , 回答问题 。

【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文章图片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 , 相关情况见下表 。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8月6日16:30
6.5级
12km
高山峡谷
稀疏


10月17日21:49
6.6级
5km
丘陵为主
茂密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 , 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__灾害 , 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
解析:本题以图表信息为载体 , 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 。 作答时 , 首先考虑地震可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 再从甲地的地形和由图表中提取的时间、震源深度、植被状况以及人员财产损失信息去分析 。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 , 岩体不稳定 。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 , 容易滑落 。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 , 降水多 。
若答滑坡 , 则A、B、C任答两条 。
若答崩塌 , 则A、B必答 。
若答泥石流 , 则C必答 , A、B任答一条 。
2.(2014·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 , 回答问题 。
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 2013年4月20日 , 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 , 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 本次地震后 , 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