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真的有用吗? 上了清华才发现, 考进来的学生都不是靠努力

2021年2月13日 ,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节目如约而至 。 自2016年节目创立以来 ,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喜欢上了这档节目 , 看《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成了大家春节里的固定节目 。
在2月13日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 , 有位年仅10岁的男孩黄嘉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 在大浪淘沙环节中他以最高的正确率、最短的答题时间脱颖而出 。
接下来的对决赛中 , 他不断战胜对手 , 这些对手大多比他年纪要大上很多 , 有高一的学生 , 也有边防战士 , 黄嘉晨的形容举止始终不迟不疾 , 不卑不亢 , 可惜的是 , 他在擂主争夺赛中败下阵来 , 但他依然保持微笑 , 大气宽大旷达的立场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称赞 。
在观看节目的时候 , 很难去留意到黄嘉晨只有十岁这个事实 , 他沉着应战的立场令人不自觉地把他看成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 而不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

精英教育真的有用吗? 上了清华才发现, 考进来的学生都不是靠努力
文章图片
据黄嘉晨自己说 , 他从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 , 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比赛 。 他从幼儿园开始就非常喜欢古诗词了 , 别的小朋友只能背几首古诗的时候 , 他每天晚上吃好晚饭后就阅读背诵古诗词 ,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背诵完了《唐诗三百首》 , 真的是一个“背诗狂魔” , 无怪乎他能够登上争夺擂主的赛台了 。 黄嘉晨就是我们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 十足的学霸 。
现在有句话“不怕学霸成绩好 , 就怕学霸放寒假” , 在寒假暑假这样的长假期里 , 普通的孩子们都是放开了心尽情玩 , 而学霸则是放开了心尽情上补习班 , 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晋升计划 。 学霸们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线 , 那么是不是精英教育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呢?
前不久清华大学宣布了奖学金名单 , 榜上有名的才子们个个简历惊人 , 让我等常人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 考上清华的许多人都说:上了清华以后才发现 , 同学们考进来都不是靠努力 , 他们就是很智慧 。
什么是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真的有用吗? 上了清华才发现, 考进来的学生都不是靠努力
文章图片
广义的精英教育的含义是指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 , 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 1999年以前 , 中国的本科教育包括大专都属于精英教育 , 但是从1999年开始 , 中国的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 , 本科和大专院校大批扩招 , 高等教育从此变成了大众化教育 。
可是人们对于精英教育的追求并不会因此而住手 , 精英教育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
当代中国的所谓精英教育已经垂垂脱离了原始的含义 , 变得更加功利性 , 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就是“精英教育”了 , 其实不然 。 首先 , 精英教育并不是上各种补习班 , 精英教育出来的也并不都是“精英” , 所谓的精英教育并没有特别的课程内容 , 而是指一种高期待高强度 。
我们都知道 , 任何社会都有贫富差距 , 社会的资源老是呈金字塔形分布 , 在金字塔顶部的人寥寥无几 , 但是却把握了整个社会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 。

精英教育真的有用吗? 上了清华才发现, 考进来的学生都不是靠努力
文章图片
那么对于这一部分人的高期待就是要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需通过高强度的教育来实现 。 不仅仅是基础课程 , 精英们还需要参加类似马术、游泳、击剑等等各种体育训练 , 乐器、绘画、艺术赏析等课程同样必不可少 。 一方面 , 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才有能力让下一代接受这样的教育 ,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和强健的体魄对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是必需的 。
英美国家的最高学府往往会通过一两门精英课程的考试来筛选入学的学生 , 好比拉丁文、希腊语 , 当然也可以是皮划艇、打冰球 , 只要是少部分家庭才能够负担地起的课程就对了 ,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家庭前提比较好的孩子筛选出来 , 进行定向地培养 。
而中国的所谓精英教育 , 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 , 大部人的认知里 , 精英教育就是用度高昂的语数外补习班 。

精英教育真的有用吗? 上了清华才发现, 考进来的学生都不是靠努力
文章图片
天赋型选手VS努力型选手
清华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 历来是无数学子挤破头也要去考的地方 。 但是许多人十几年寒窗苦读进去后才发现 , 原来同学中的很多人并不是靠努力才进来的 , 他们天资聪颖 , 只要在适当地时机努力一把就能轻松跨入清华园 , 这种认知让我等常人能够吐出一升血来 。 不得不感叹有些人真的是天赋型选手 , 普通人只能望其项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