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丢了455 年的燕云十六州,是谁收复的?

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中,“杨家将”算是其中一个。“杨六郎镇守三关”“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等,那都是和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这个“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分界线,大概就在如今的雄安新区附近,也就是河北省的中部。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
这十六个州,自从离开中原王朝,几百年风风雨雨,日子颠沛流离。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这十六个州的命运多舛,都是石敬瑭一手造成的。这个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五代当中的晋的皇帝。

石敬瑭丢了455 年的燕云十六州,是谁收复的?
文章插图
五代十国时期很乱,不容易弄清楚的原因,就是像走马灯一样更换朝代。
这个乱世,其实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战争引起了唐朝内部的大动乱,史称“安史之乱”。虽然,战乱最终得以平息,但叛军残余部队依然活跃在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唐王朝在经历战乱之后,已无能力彻底剿除这些顽固势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昔日统一的盛唐王朝变得四分五裂。
同时,藩镇割据势力因为无法集中力量向唐中央政权进攻,只能在唐朝原有的体制框架内谋求各自的最大利益。河北地区分为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承德、魏博三镇,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处于长期的动荡之中,节度使反复更换,内部争夺异常激烈。“自唐广德元年(763年)李怀仙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开始,至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占幽州为止,在一百五十年内先后更换了二十八个统治者。”你瞧瞧,平均五年就换一个,比走马灯还快。
762年,唐代宗命安史之乱的叛军降将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几年之后,李怀仙又被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所杀,唐朝无力管制,只能被迫承认他们对幽州的控制权。三朱先后继任幽州节度使之职,对唐朝只是表面上臣服。朱滔死后,刘济继任幽州节度使,不久之后,其子刘总弑父杀兄,篡夺了节度使之位。819年,刘总自请入朝,张弘靖继任幽州节度使,但张弘靖的统治引起了幽州士卒不满,士卒们又拥立朱克融为节度使。之后,幽州数次易主,唐王朝直到灭亡也无力阻止这一乱象。
“山后”(或称“山北”)地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偏西一侧,此处地势险要,关隘众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该地区长期以来是胡汉杂居的前沿地带,民风彪悍,是各军阀势力扩充优质兵力的兵源地。在受到唐末军阀混战的影响之后,至五代初期,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各个政权势力竞相争夺的热门地带。
五代初期,在北方迅速崛起的契丹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而山后地区的混乱局面为契丹进一步渗透到中原地区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一方面,各路军阀的混战,使中原地区无法集中力量有效地抵抗游牧势力的入侵,契丹趁此时机,屡次南下中原寇略;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一些将领因为各种原因而求助于契丹,将契丹势力拉入到这一乱局中。天佑十四年(917年),以“新州围练使”总领“山后八军”的李存矩强娶其部下卢文进之幼女为妻,卢文进怒而叛之,杀李存矩后亡入契丹,契丹收留了他。
契丹的势力越来越强,多次南下,但以失败告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获,但“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而十六州的核心幽州是契丹“窥中国”的首选之地。阿保机病死,耶律德光新立,虽然,之前向中原索要幽州之事,以阿保机的暴毙而暂告一段落,但契丹并没有打消攻下幽州地区的念头。
907年,唐朝灭亡,朱温篡唐建立后梁,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燕建立后,即不断受到后梁李存勖(沙陀人)的攻击。
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