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揽股高价抛出,疯狂的“石头科技”遭股东清仓式减持

去年2月 , 石头科技作为A股“发行价第一股”登录科创板 , 后一路暴涨成为为数不多的千元股 , 立足A股前三 。 如今公司即将迎来近300亿巨量解禁 , 公司董监高们一手靠低价揽股 , 一手高位清仓式抛出 。

低价揽股高价抛出,疯狂的“石头科技”遭股东清仓式减持
文章图片
2月22日 , 股价排在A股第三 , 科创板第一的石头科技 , 大跌近13%破千元关口 , 最低下挫至955.07元 , 收报966.02元/股 , 成交额14.19亿元 , 较上一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百亿 。
除了抱团瓦解带来影响之外 , 石头科技即将迎来276.08亿元的巨量解禁 , 占公司总股本高达42.87% 。 而解禁面临的减持也扑面而来 , 公司高管将合计减持不超过11.10% , 以22日收盘价计算 , 减持总市值或将超70亿元 。
值得一提的是 , 去年8月 , 公司曾发布股权激励 , 定价折扣仅为发行价的1/5 , 创下科创板折扣之最 。 如今高管一边握着不到2折的股权激励 , 一边却是已经迫不及待清仓式减持 。
事实上 , 石头科技的利润增速并不差 , 去年净资产收益率也高达30% , 也因为成为机构的抱团对象 , 但按照2019年 , 石头科技研发费用为1.93亿元进行计算的话 , 则其PS=市值/研发费用比为620÷1.93=321倍 , 如果按照最高的市值来算 , 其市销率已经超过了400倍 , 对于并不是刚需的智能清洁机器人市场来说 , 即便拥有高收益率 , 似乎也无法支撑其当前的高股价 。 而高管的清仓式减持 , 也成了石头科技估值泡沫的多米诺骨牌 。
巨额解禁 , 机构撤退
去年2月 , 石头科技于科创板上市 , 发行价为271.12元 , 创下了A股发行纪录 , 上市当天即暴涨84% , 最高价达538.88元 , 中一签最高可赚13.39万元;若用开盘价计算 , 中一签也可赚近10万元 。 彼时公告显示 , “80后”创始人昌敬持股占比30.99% , 身家一举增值超过77亿元 。
上市后 , 石头科技更是高开高走 , 公司股价在经历了短期“低迷”后 , 去年9月重新突破500元大关 。 去年12月 , 公司股价首次突破千元大关 , 成为A股市场上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支千元股 , 市值超过700亿元 。 今年1月26日 , 公司股价甚至冲至1262.62元 , 较去年271.12元的发行价上涨了365.7% 。
今年2月22日 , 石头科技迎来了一波大规模解禁 。 数据显示 , 此次解禁股份均为IPO前入股 , 数量达到2858万股 , 占公司总股本的42.87% 。 值得一提的是 , 石头科技解禁前流通盘仅为1630万股 , 解禁后则达到了4076万股 , 以当日股价计算 , 解禁市值高达276.08亿元 。
同日晚间 , 石头科技便迅速抛出了一份减持计划 。 股价涨得如此好 , 一级市场进入的机构们自然迫不及待获利离场 。
公告显示 , 石头时代、丁迪、高榕、启明、顺为、天津金米、公司董监高毛国华、吴震、万云鹏、张志淳等10名股东 , 拟通过询价转让、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739.8万股 , 本轮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合计不超过11.10% 。
以2月22日收盘价计算 , 上述减持涉及金额最高不超过71.46亿元 。 而根据解禁金额 , 后续可能还有最高200亿减持在路上 。
具体来看 , 石头时代、丁迪、高榕、启明、毛国华、吴震、万云鹏、张志淳本次减持期间为3个月 , 拟减持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合计不超过8.35%;天津金米、顺为本次减持期间为6个月 , 拟减持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合计不超过2.75% 。
本次减持的投资机构主要为“小米系”资本 。 截至2月22日 , “小米系”的顺为资本和天津金米分别为石头科技第二和第三大股东 , 合计持股占总股本的18.53% , 仅次于石头科技实控人昌敬 。 此轮解禁后 , “小米系”合计解禁642.55万股 , 对应市值62亿元;本次拟减持合计不超过183.33万股 , 约占解禁股份的三成 , 对应市值约为17.71亿元 。
除小米系 , 其余减持机构还包括高榕资本、启明创投均计划减持不超总股本的1% , 占各自持股的约19.79%和22.79% 。 而无锡沃达、GIC因持股未超过5%而无需披露减持计划 。
事实上 , 其余投资机构也与小米关系密切 , 当初投资石头科技 , 或许正是随小米入局 , 如今跟着小米系“撤军”也不显得意外 。 据悉 , 启明、GIC曾参与小米融资 , 高榕资本官网称其邀请小米创始人或核心高管成为出资人 , 无锡沃达不仅直接投资小米系公司 , 还与其共同投资多家公司 。
由于米家产品毛利润过低 , 2017年起 , 公司开始“去小米化” , 大力推广自有品牌 。 数据显示 , 米家产品的营收占比已从2016年的98.85%降至2019上半年的34.82% 。 小米系资本的逐步离场 , 也意味着公司在独立门户之路上又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