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不甘心


吉利不甘心
文章图片
?深响原创·作者|婷婷
“有些专家说看不懂吉利的战略 , 我觉得看不懂也不奇怪 。 ”
今年以来 , 伴随着科技巨头跨界入场 , 新能源汽车驶向全面爆发阶段 。 这场汽车行业革命中 , 作为传统车企而一度被忽视了的吉利 , 突然频繁刷起了存在感 。 在百度的造车计划、小米的造车传闻中 , 在贾跃亭造车圆梦之路中 , 在比特币、飞行汽车、商业卫星等热门概念中 , 全都有吉利的身影 。
步子迈得又大又急 , 也难怪李书福要在内部动员讲话中做出开头的表态 。 在他看来 , 吉利在探索 , 战略具有多面性、是创新思想 。
不过 , 对于吉利的四面出击 , 资本市场并未完全买单 。
目前 , 在国内自主品牌中 , 吉利的估值只处于中下位圈 。 截至2月23日收盘 , 吉利市值为2705亿港元 , 而比亚迪的总市值达到6455亿港元 , 即使是“只差汽车”的恒大汽车 , 市值也比吉利高出近一倍 。
在吉利这儿 , 新造车概念的财富效应似乎失灵了 。 去年一年间 , 蔚来股价翻了十倍、比亚迪翻了四倍、长城翻了三倍、恒大也翻了近三倍 , 但吉利的涨幅仅为57% 。 即使到了今年 , 吉利成为百度、FF的造车伙伴这一消息 , 也并没能维持吉利股价的上涨趋势 。
“看不懂”的战略背后 , 吉利到底想做什么?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大潮中 , 2700亿港元的吉利被低估了吗?
从吉利到富吉康
没有哪个传统车企想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 想要不被时代所抛弃 , 传统车企就必须补足电动化、智能化实力 , 但具体怎么做 , 行业玩家的路径并不一致 。
吉利的答案是成为“富吉康” 。
吉利旗下拥有新能源品牌“几何” , 其首款车型几何A在2019年11月上市后单月销量曾达2500辆 , 但在进入2020年后 , 几何A的销量基本维持在两位数 。 去年8月上市的SUV车型几何C , 市场表现同样不如人意 。
几何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遇冷 , 吉利在汽车行业变革过程中的实力也受到质疑 , 这是其去年股价没能随电动车概念爆发的原因所在 。 步入2021年 , 吉利选择换个思路:自有新能源品牌发展欠佳 , 那就另辟蹊径去帮别人造车 , 以代工模式加入这一轮狂热的造车热潮 。

吉利不甘心
文章图片
短期来看 , 吉利的战略其实是围绕着代工模式在展开 。
1月11日 , 百度正式确认了联手吉利造车的消息 , 其看中的是吉利整车制造能力 。 用百度造车CEO、原摩拜联合创始人夏一平的话说 , 选择一个汽车公司去做战略合作能够“很好地把你的软件能力产品化 , 迅速地推向市场” 。 看上吉利代工能力的还有FaradayFuture 。 根据FF招股书 , 其将与吉利和中国某一线城市建立合资公司 , 支持FF中国的生产 。 据吉利消息 , 其与FF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 , 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 , 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 吉利自身也在不断地强调、强化代工业务 。 今年1月 , 吉利宣布与富士康组建合资公司 , 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 , 此后 , 吉利关联公司还注册了“富吉康”商标 。
吉利不甘心
文章图片
吉利想靠代工搭上造车热的便车 , 但其野心不止于此 。 以代工模式扩展合作网络的同时 , 吉利也在布局正面竞争 。
李书福在20日的内部讲话中 , 宣布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 。 计划一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 其中90%将为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 , 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 , 吉利将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 , 区隔于传统燃油车业务 , 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 。
为了迎接汽车行业变革浪潮 , 吉利一边用代工模式稳定基本盘 , 一边自我变革 。 对于更遥远的未来 , 李书福选择了广撒网:同时推进混动、纯电两个计划 , 成立区块链技术公司 , 启动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 , 拿下首张飞行汽车FAA适航证......所有前沿概念 , 吉利都没放过 。
“进可攻退可守” , 李书福用这六个字 , 回答了他想做什么 。
抓住代工窗口期
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 对应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 也对应着不同的决胜因素 。
吉利自主研发的纯电车型能否成功 , 飞行汽车、商用卫星等前沿科技项目能否落地 , 都还有极大不确定性 , 但在现阶段 , 代工模式是部分“四化”能力不足的传统车企破局的机会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