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义下,什么样的重疾险最受欢迎?( 三 )


萌芽阶段(1994/1995—约2000年)
1994/1995年平安推出第一款重疾“平安重大疾病保险”(附加险) , 为额外给付、保至70岁的定期险 , 覆盖7种疾病 , 提供身故金、疾病金 , 这是与南非重疾险形态基本一致的国内首款重疾险 , 但并未热销 。
随后各公司纷纷跟进 , 国寿1999年推出康宁重疾、保终身 , 提供3倍保额的身故金/疾病金 , 受到市场热捧 。 这期间重疾险的演变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病种小幅增加、从附加险变为主险;二是从定期消费型走向终身返本+分红形态 , 提供疾病金、身故金、满期金、红利等多种基本责任 , 身故/疾病保额甚至高达3倍基本保额 , 责任设计比较激进而混乱 。
从平安定期重疾遇冷到国寿康宁终身热销以及分红型重疾大兴 , 同时印证了中国居民对重疾险赋予的返本、理财诉求 , “保障+储蓄”是迎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形态 。
规范阶段(约2000-2012年):
针对分红重疾盛行、身故/疾病给付金额大且随意的现象 , 监管着力加强规范 , 包括限制分红重疾销售、约束死亡保障金额、限制生存给付、规范重疾定义等 , 推动这一阶段重疾险产品演变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由单一分红重疾主险演化为分红两全/终寿+终身重疾的组合形态 , 组合整体实现保障+储蓄/返本+理财多属性;
二是病种持续增加 , 责任趋同并缓慢创新(如轻症在2000年左右首次出现、2011/2012年开始兴起 , 2008年左右出现重疾分组多次赔付等) 。
费改后阶段(2013年-):
新定义下,什么样的重疾险最受欢迎?】2013年费率市场化改革、2018年后回归保障、2020年更新重疾定义和发生率是几个重要监管事件 , 背后体现监管改革、保障和防范风险的导向 。 这一时期重疾险演变特征:
一是主流形态为终寿/两全+附加重疾或单一附加重疾(国寿、新华) , 费改推动主险分红终寿逐渐向普通终寿切换 , 组合整体仍体现了较强的保障+储蓄/返本属性;
二是主力公司重疾品牌线开始形成 , 形态和责任缓慢演变;
三是病种大增、责任趋同并缓慢创新(轻症多次给付是标配、重疾多次给付、男/女/少儿特疾、中症等责任开始出现) 。
回溯国内重疾险产品演变 , 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保障+储蓄”形态始终占主导 , 符合各方利益诉求 , 预计这类形态仍有发展空间 。 背后是社会医保“保而不包”(比如不覆盖护理/康复/津贴/住院补贴类项目)、居民储蓄习惯根深蒂固、医疗险后发而至、监管引导回归保障与长期储蓄导向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
二是产品形态/责任从多元逐渐走向统一、同质 , 多种创新责任已出现 , 但创新从出现到流行需要8-10年的市场教育周期 。 初期阶段定期与终身并行、分红与非分红并存、身故/疾病保额差异化等多元化的状态随着监管加强规范、头部公司缺乏大幅改革动力 , 主流产品逐渐走向同质、创新缓慢(比如2000年金盛首推轻症责任 , 2010年左右轻症开始流行;2008年合众首推重疾多次给付 , 2016年后头部公司开始设计重疾/轻症多次赔付产品) 。
三是未来聚焦保障是必然趋势 , 重疾险保障功能可能走向更聚焦覆盖院外治疗成本的“康复护理+收入补偿” 。 一方面 , 从各阶段监管规定看 , 做足保障(放大疾病保障杠杆)、让利客户是监管核心导向 , 而疾病保障需要更多立足康复护理/收入补偿的本源;另一方面 , 医疗险快速崛起并被国民接受 , 预计将会在院内治疗费用支付功能上逐渐替代重疾险 , 倒逼重疾险聚焦院外治疗成本保障 。
2.从现状看问题:当前行业主力重疾险存在保障不足、产品同质、竞争点和竞争策略集中的现象
虽然重疾险依然发展前景广阔 , 但根据调研 , 仅有7%代理人认为重疾险好卖 , 39%认为“不太好卖” , 5%认为“十分难卖” , 销售难是半数业务员共识 。 造成这一现状 , 从行业自身来看 , 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图5:您觉得当前重疾险好不好卖?(问卷调研)

新定义下,什么样的重疾险最受欢迎?
文章图片
问题1:产品储蓄属性较强、价格存在刚性 , 重疾保障不足 。
当前行业重疾险产品普遍储蓄属性较强 , 比如主要同业主力重疾产品在保前30年度 , 现金价值低于基本保额的50% , 风险保额占比则高于50%;此后现金价值占比持续高于50% , 现金价值累计已超过风险保额 , 且累积加快 。
同时 , 以保额与累交保费比值来看保障杠杆率 , 近年来杠杆率有所下降 , 同等保额对应价格走高 , 未来涨价的空间也比较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