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杨原:穿越回清朝,紫禁城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2020年对于故宫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紫禁城建成600年,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至今,也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故宫从一个戒备森严的皇家禁苑变成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六百年过去,故宫没有说出的秘密仍有很多,无数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被深藏在故宫的高墙之后。
北京社科院满学所助理研究员杨原先生的《如果故宫会说话》一书于2020年4月出版,杨原还是《上新了!故宫》历史顾问。在书中,杨原通过清宫档案等一手资料,还原了历史现场,为我们揭示了御花园、钟粹宫、永寿宫、承乾宫等30处故宫打卡胜地背后的隐秘故事,替故宫说出它不曾说出的秘密,让沉默庄严的故宫变得可亲可敬。明亡清兴,故宫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皇帝到太监,各色人等在故宫里生活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清朝政治的运作,在故宫里有怎样的体现?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专访了杨原先生。

故宫六百年|杨原:穿越回清朝,紫禁城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从记录北京市民生活到清史研究
澎湃新闻:您最初为什么会做满学和故宫研究?
杨原:我最早不是做满学和故宫的,我最早是做北京的市民生活,因为我母亲就是做这个的,是受了她的影响。我母亲有两本书出版过,一本是《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1840-1949)》,还有一本是《北京城市发展史》(近代卷)。后来到了北京社科院满学所之后,自然受到了我们所的很多影响。比如说我们所有专门研究满族语言、满族文学的,我就受了他们的启发,发现用满文材料来看清史,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研究清史,光看汉文档案肯定是不够的。
其次是我原来做北京的市民生活,北京人的生活肯定会受皇家的影响。我第一本书是做的叶赫颜扎氏家族的口述历史,他们跟皇家有联姻,他们家族祖上一直能追溯到皇太极,这就必须对清史有足够的了解。我在满学所做博士后的时候,跟的是刘小萌老师,做的北京旗人家族,又跟着定宜庄老师做口述,他们都是满学这个圈子的,耳闻目染,言传身教,他们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的研究时段也逐渐上移动,进入到清史和满学中来。时至今日我也不大敢说自己是故宫研究者,我更多是一个清史研究者。
那我是怎么进入到故宫研究的呢?起因是这几年一直跟《上新了故宫》节目组合作,给他们做历史顾问。我觉得他们那种处理方法很好,讲的是故宫,但是以故宫为一个点,发散出很多历史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介绍故宫的方式,对于大家以后游览故宫也有很多帮助。比如去承乾宫,光看的话就是那样一个建筑。这个建筑里发生过什么呢?我就通过承乾宫里发生过的一件事,来介绍清代的宫女制度和生活。包括那些满文牌匾,我在这本书里告诉了大家怎么读这些牌匾,以后人们游览故宫,可能就更有看头。
我对故宫的感情是很深的,从小我母亲就带我去参观故宫,长大以后自己也经常去,所以故宫对我来说,应该算是一个让我喜欢上传统文化的引导者。我这本书本质上,是通过故宫,给大家介绍相关的清史知识。

故宫六百年|杨原:穿越回清朝,紫禁城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明清故宫的异同
澎湃新闻:今年是故宫的六百岁生日,明故宫和现在的清故宫,在格局和建筑风格上有怎样的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是何时成型的?哪位皇帝对故宫的建设影响最大?
故宫六百年|杨原:穿越回清朝,紫禁城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杨原:明故宫到清故宫,在建筑风格和格局上基本没有变化。
要说哪位皇帝对故宫建设影响最大,那一定是永乐皇帝,因为都是他规划设计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其实跟永乐皇帝又没有直接的关系了。李自成一把火,大量的建筑都被烧毁了。后来清初的时候重建,三大殿都缩小了,因为没那么多钱去修,永乐时期的太和殿,那时候叫奉天殿,是现在太和殿的1.9倍。
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虽然是永乐时期定下的基本规模,但以乾隆时期的风格为主,然后慈禧太后对局部又进行了一些修改。比如慈宁宫,还有宁寿宫,宁寿宫也就是现在的珍宝馆,都是乾隆时期修缮的。还有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牌匾,都是乾隆时期改的。我在书里也写过这些,清前期,满文牌匾都是对汉文的音译,到了乾隆时期,很多改为了意译,是乾隆为了剔除满语中的汉元素。我看到一个内务府的档案,是嘉庆皇帝问内务府,说我还想在养心殿盖两间房,行不行?后来内务府核算了一下,说没地儿了。乾隆以后基本都是小修小补,整体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