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涨价300%?暴涨的天然气价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2020年冬天以来 , 伴随着寒冬各种能源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 然而最近液化天然气的涨价特别明显 , 整体价格上涨了300%?如此价格暴涨的液化天然气让很多人很意外 , 价格暴涨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章图片
一、价格大涨的液化天然气
根据金十数据的报道 , 受疫情影响 , 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产能增速下降 , 而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却因寒潮、环保等多种因素 , 竞相抢购LNG , 这进一步推高了液化天然气的价格 。
据日经中文网1月18日最新报道 , 截至1月中旬 , 液化天然气的亚洲现货价格已经攀升至超30美元/百万英热(1百万英热约30立方米) , 较1个月前上涨了300% 。 有分析指出 , 澳大利亚天然气生产商将迎来暴利 。
文章图片
据能源咨询公司EnergyQuest的数据 , 2020年澳大利亚预计出口7800万吨液化天然气 , 不仅创下历史新高 , 而且还将超越卡特尔 , 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 。 也就是说 , 在这波天然气涨价潮中 , 澳大利亚很可能是最大赢家 。
更关键的是 , 受益的不仅仅是液化天然气行业 , 澳大利亚运输业也分得一杯羹 。 日经中文网数据显示 , 澳大利亚发往日本的运输船运费短短一个月时间涨幅就超过了50% , 当前已经激增至1.45美元/百万英热 。
文章图片
二、暴涨的天然气价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说实在 , 看到当前天然气价格的大涨 , 很多人都表示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 , 我们记得在去年的时候下半年我们就已经在分析整个天然气价格大涨以及部分地方出现燃气供应不足的一个状态了 , 那么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 , 当前的燃气价格大涨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 这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 实际上世界的燃气供应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 整体天然气市场的供应呈现出了一个供应相对趋缓的趋势 , 在这个趋缓的趋势之中 , 很多人当时比较乐观的预计说 , 亚洲各地的燃气库存量还是很大的 , 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 , 由于受到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的影响 , 燃气库存量大致是在表面上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 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它该有的效果 , 甚至于由于各地取暖和供应人员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 燃气还出现了一定状态下的短缺 ,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天然气市场能够在需求的带动之下出现价格的上涨 ,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 当前的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 这是一个因为特殊环境变化 , 再加上本身的供应不足所带来的一个特殊影响 。
文章图片
其次 , 我们再来看当前面对着天然气价格的上涨 ,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 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说之前我们的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 , 特别是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 。 是澳大利亚 , 但是在目前来看 , 我们的天然气的供应渠道已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方向 , 一方面我们内部的供应 , 比如说西气东输工程能够将西部的天然气供应到东部已经有了一定的缓解 , 另外一方面我们从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等其他海外的天然气的进口渠道也不断打开 ,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 我们的天然气供应实际上是稳定的 , 而且是日趋多元化的 , 所以在这样并不会因为一个渠道的价格的上涨就带动整个市场引发巨大的波动 , 所以从当前来看 , 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出现价格的上涨是一个暂时性现象 , 倒是不用对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带来比较大的担心 。
文章图片
【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涨价300%?暴涨的天然气价格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三 ,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 , 液化天然气价格上涨实际上是难以持续的 , 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国际市场来看整体国际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 , 依然处于一个需求不足 , 供给相对过剩的状态 , 另外一方面当前已经到了1月份冬天很快就会过去 , 一旦天气回暖 , 市场对于天然气的需求也就不会这么大 , 只要市场的需求不出现进一步的上升的话 , 实际上液化天然气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 未来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 将会是大概率的事件 , 当前的上涨只是一个短时间的现象 , 不用过度担心 。
- 心疼!印度仿制药原料完全依赖中国,稍涨价,印度药企就哭了
- 为什么realmegt一直保持2799元的价格,后期就没有涨价了?
- 5G手机即将迎来涨价?芯片短缺之下,谁都不能“幸免”
- 德国左右为难!不要俄罗斯天然气要挨冻,不听美国话要挨制裁大棒
- Take-Two CEO称游戏涨价是因为玩家们准备好了
- 又有“垃圾”涨价了?我们随手丢掉的这3样东西,价格已飙升
- 又一波“涨价潮”来了?上涨趋势难“制止”!内行人:还要再涨
-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涨价,现在是销售淡季,为啥要涨呢?
- 王者荣耀:官方“涨价”的皮肤?曾经碎片免费换,如今3200买不到
- 赛伦生物研发投入规模不足 靠“涨价”拉升业绩恐难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