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的原因,顺便说说徽商创立的那些著名品牌( 四 )


说起产品营销 , 胡雪岩就更是这方面的高手 。 早在筹备期间 , 胡雪岩就雇人身穿印有“胡庆余堂国药号”字样的衣服到车站码头路口广发传单 。 每次制作全鹿丸 , 他都要组织大队人马抬着梅花鹿披红挂绿 , 游街示众当场宰杀 。 《申报》是当年上海最有影响的报纸 , 他长年累月地在报上原刊登大幅广告 ,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施行下来 , 胡庆余堂的大名广为传播、蜚声四海 。

探究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的原因,顺便说说徽商创立的那些著名品牌
文章图片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 也成了妇孺皆知的一句名谚 。
芝园 , 杭州胡雪岩故居 , 始建于公元1872年 , 历时三年方才完工 。 园内的十三楼怪石嶙峋 , 巧夺天工 。 据说 , 是胡氏专门为他的13房妻妾而建 。 野史都说他富可敌国资产半天下 , 为近今数十年所罕见 。 《近代名人小传》也认为其私财亦两千万 。 这一数据为当代不少研究者所接受 。 那么胡雪岩的巨额之财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呢?
胡雪岩实际上发的是战争财 。 向外国的银行贷款 , 这个贷款利息通常来说是3%到5% , 但在总额1595万两白银的六笔借款中 , 最低的年息9.75% , 最高的居然达到了18% 。 这其中外资银行收取8% , 而落入胡雪岩个人腰包的浮报利息款就高达288万多两 。 外国银行也做生意呀 , 他说你利息这么高 , 他要给你佣金 , 所以他两头拿 。 据说拿得多的时候 , 就是西征军饷这一块 , 他从中就赚取了大概四五百万两白银 。
钱庄是胡雪岩另一个支柱产业 , 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 , 在他的所有财富中钱庄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大 。 但早康钱庄与外资贷款的差额和佣金结合 , 再加上长期代理各类公款和各级官员的个人存银 。 可以基本认定的是构成胡雪岩财富基础的 , 其实很少有正常的生意 。
与其说他经营商业 , 不如说他经营权力 。
关于胡雪岩破产的原因 , 后人几乎众口一词 , 即败于那场著名的中外生丝大战 。 时人也认为他与洋商争利 , 洋人恨之入骨 , 相约一年不买丝 。 胡积丝如山无售处 , 折耗至六百万金 。 有的甚至说他 , 两千万两出一千二百万两归家 。 也就是说 , 一下子就亏了800万两之巨 。 事实果真如此吗?
胡雪岩志向很大 , 他要把外商给比下去 , 所以他就大量地收购蚕丝 。 胡雪岩大量囤积生丝 , 始于公元1881年6月 , 在胡雪岩历时两年多的囤积拉动下 , 上海生丝价格一路飙升 。
据公元1883年12月9日的《申报》报道 , 胡在资金吃紧时 , 先将2000包卖给怡和洋行 , 将6000包及7000包卖给天祥洋行 。 由此推测 , 他所囤积的生丝总量应有15000包上下 。 怡和洋行的档案显示 , 胡雪岩将生丝卖给他们时每包定价仍高达380两 , 而天祥洋行的出价也达到了372.5两 。 以15000包存量 , 每包380两计算 , 胡雪岩的总投资最多不过570万两 。 这与后世普遍宣称的两千万两相差甚远 , 就算赔光了 , 也不可能损失600~800万两之巨 。 在这方面 , 还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估计比较靠谱 , “由于金融吃紧 , 胡光墉不得不抛售手中生丝 , 损失高达150万两” 。
19世纪中后期以来 , 大清国掀起了一股兴铁路开煤矿造轮船的热潮 , 相关的股份公司也相继成立 。 由于这些股份公司的股票可以上市买卖 , 很多人便把炒股当成了赚钱的主业 。 市面上的大批资金源源不断地从钱庄商号流进了股市 , 恶果随之而来 。 据《申报》报道 , 从公元1882年起 , 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 , 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 , 股票万千直如废纸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投向生丝行业 , 应该说还不失为明智之举 。 毕竟在银根紧缩时 , 生丝还能及时换成现银 。 然而阜康钱庄的资金远不止囤积生丝这个数 , 更多的银子都应该放贷在外 。 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 , 这些流出的资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 。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 , 一轮措手不及的挤兑大风潮又直扑而来 。
公元1878年 , 胡雪岩以私人名义为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 , 四年后他再借400万两 。 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均以各省协饷作担保 。 通常情况下每年协饷一到 , 上海道台就会把这笔钱拨给阜康钱庄 , 以备胡雪岩还款之用 。 公元1883年11月 , 胡雪岩正好有80万两还款即将到期 。 一个神秘的人物悄悄来到上海 , 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盛宣怀 , 江苏常州人 , 淮系领柚 , 晚清重臣李鸿章手下得力的洋务干将 。 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行业他无不染指 。 中国通商银行、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都出自其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