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的原因,顺便说说徽商创立的那些著名品牌( 二 )


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 地处闽江北岸 , 是中国最悠久的造船厂之一 , 它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福州船政局 。 公元1866年 , 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创设福州船政局 , 同洋人打了数年交道的胡雪岩自然成了兴办伊始最得力的干将 。 船政择地建厂 , 购买外国设备 , 聘请洋人技师 , 雇佣华工等均由他一手操办 。
公元1869年 , 由船政局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 , 首航天津告捷 。 两年后 , “镇海”号兵轮又成功下水 。 此时 , 远在西北边陲的左宗棠闻讯后喜不自禁 。 他在写给胡雪岩的信中夸赞道“阁下创议之功伟矣” 。

探究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的原因,顺便说说徽商创立的那些著名品牌
文章图片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大清帝国 , 江河日下 。 继两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之后 , 西北形势又骤然紧张 , 朝野一片哗然 。 左宗棠旋即调任陕甘总督 。 几年后 , 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 。 打仗 , 打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 从河西走廊到乌鲁木齐 , 全程850公里上下 , 仅出关运粮一项 , 一年就得耗银200多万两 。 再加上西征大军100多个营 , 七万之众的官兵饷银 , 每年共需800多万两 。 这么一大笔款项 , 究竟由谁来掏腰包呢 。
倘若在一百多年前 , 这根本不是问题 。 大清朝国库买单便罢 。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 现如今国运不济 , 国库空虚 。 左宗棠只得依靠他的后勤部长 , 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胡雪岩 。
胡雪岩那些日子里忙得昏天黑地 。 他整日周旋于各色洋人圈中 , 为他的后台大老板筹备粮饷 , 订购军火 。 西征军费有了眉目后 , 左宗棠一锤定音 , 由胡雪岩出面向外国银行贷款 。 这种借洋债来打仗的做法堪称胡氏的一大杰作 。 在大清国的历史上 , 自公元1867年起 , 胡雪岩前后六次向洋商举债 , 总额高达1595万两白银 。 生姜还是老的辣 , 花甲之年的左宗棠 , 打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 , 在他的凌厉攻势下 , 边境地区终于稳定下来 。
左宗棠居功至伟 , 他当然不会忘记胡雪岩这员手下爱将 。 早在公元1866年 , 左氏就上奏朝廷 , 赏加其二品布政使衔 。 12年后 , 又奏准“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 。 有清一代 , 戴红顶子的商人并不少见 , 但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唯有胡雪岩一人 。
杭州胡庆余堂 , 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 一派徽州园林式韵味 。 从空中看 , 它宛如一只巨大的仙鹤 , 栖息在吴山脚下 。 时至今日 , 这里依旧顾客盈门 , 游人如织 。 走进胡庆余堂 , 但见门楼上“是乃仁术”四个大字 , 分外醒目 。 因为徽州人经商的话 , 也秉着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所以说“是乃仁术”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 一个方面 , 是他自身的徽商经商理念的一种体现 , 第二个 , 他的确是看到了战乱以后的社会对医药的一种必需 。
还是在从事杭州善后事宜期间 , 胡雪岩就聘请过多名老中医研制各种成药 , 免费向市民发放 。 左宗棠西征 , 他又广邀江浙名医 , 开发的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药丸 , 不仅广受军中将士欢迎 , 而且上门求药的百姓也络绎不绝 。 昔日小作坊式的生产已根本无法满足所需 , 于是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胡庆余堂便顺理成章横空出世 。
出胡庆余堂 , 沿大井巷往东南百余米 , 便到了张小泉剪刀旧址 。 张小泉 , 徽州府黟县会昌乡人 。 公元1628年前后 , 他在芜湖学得精致剪刀手艺后 , 便带着儿子张近高来杭州谋生 。 父子俩在大井巷搭棚设灶 , 开设剪铺 , 店名仍然沿用徽州老家的“张大隆” 。 公元1663年 , 为防假冒 , 张小泉决定以己之名取代原有店号 , 张小泉剪刀正式问世 。
实际上 , 之所以历三个半多世纪而不倒 , 自有它本身的道理 , 在以手工为主的年代 , 一把普通的剪刀通常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方可制成 。 用行内话就叫一台炉灶一把锤 , 一只风箱一把钳 , 一把锉刀一条凳 , 一块磨石一只盆 , 一把榔头一只墩 。

探究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的原因,顺便说说徽商创立的那些著名品牌
文章图片
张小泉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等地生产的好钢 , 采用江苏镇江特有的泥砖精磨 , 严格按照每道程序规范化操作 。 更绝的是 , 他们还自有一套看家功夫 , 独门秘籍 。 就拿剪刀上的两片刃口来说 , 必须做到上下合配 , 平直起缝开合和顺 , 即所谓“嫩口剪绸不带丝 , 老口剪布不打滑” 。 张小泉经过反复试验和摸索 , 打制出的鹅毛缝式剪口至今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