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摩崖造像淹没水下36年重见天日
本文插图
白河堡水库“佛爷湾”全景
本文插图
安插木桩的圆形凿孔
本文插图
画面右侧的摩崖造像保存相对完好 , 左侧像和中间像略显模糊
本文插图
摩崖造像旁尚存“安、馬”二字
本文插图
多年淹没在水库中 , “白河佛爷湾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 近期 , 延庆区白河堡(bǔ)水库持续向下游输水 , 随着水位降低 , 这组摩崖造像渐渐露出水面 。 据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了解 , 这是白河堡水库蓄水36年以来 , 佛爷湾摩崖造像的首次“现身” 。
隐没36年 摩崖造像“现身”
【电子版|摩崖造像淹没水下36年重见天日】白河堡水库位于延庆区东北部 , 距离北京市区约110公里 。 近日 , 北青报采访人员走访白河堡水库 , 乘巡逻船行至一处名为“佛爷湾”的水域 , 在一块花岗岩崖壁上见到了“出水”不久的摩崖造像 。
三尊浅浮雕造像并列于同一块岩石上 , 形制体量相当 , 均为坐式 , 每尊高约1.7米、宽约0.8米 。 左侧石像漫漶不清;中间石像隐约可以看出轮廓;右侧石像保存相对较好 , 石像双耳垂肩 , 短颈 , 身着通肩大衣 , 裙于胸前打结 , 双手交于腹前 , 阴线勾勒衣褶 , 下承莲花宝座 , 背后有浮雕的头光和背光 。 石像前摆放着新鲜的苹果 , 系水库工作人员供奉 。 北青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石像周围存在明显的斧凿痕 , 以及安插木桩用的方孔和圆孔 。 右侧石像上端的斧凿痕中 , 刻有“石匠”二字;佛像左下方的刻字较为模糊 , 能辨识出来的只有“安、馬”两个字 。 两处字体都比较随意 。
水位下降16米 石佛得以重见天日
摩崖造像如何成为了“水下文物”?据北青报采访人员了解 , 1983年竣工的白河堡水库 , 是白河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存水最高时达到6000多万立方米 , 摩崖造像因此被淹没 。 白河堡水库工作人员鲁冰玉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今年10月1日前后 , 水库开始向下游输水 , 存水量已减至800多万立方米 , 水位下降了16米 , 石佛因此重见天日 。 鲁冰玉坦言 , 他在白河堡水库工作了20年 , 常听当地老人说起“佛爷湾” , 这是他头一次亲眼见到这组石像 。
石像可能出自元代 目前水位将维持一年
此事引起了延庆区文物管理所的关注 。 延庆区文管所副所长于海宽介绍说 , 他的一个同学在白河堡水库工作 , 10月中旬发给他石像的照片 , 他随即和同事去现场查看 , 发现这正是延庆区隐没多年的普查登记文物——白河佛爷湾摩崖造像 。
因为石像多年来被水淹没 , 于海宽在延庆从事文物工作14年 , 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白河佛爷湾摩崖造像 。 “延庆区文物部门在职的同事 , 没人亲眼见过这组摩崖造像 。 ”于海宽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他的父亲于秉银 , 曾任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 1983年以前白河堡水库尚未建成 , 在进行文物普查时 , 老父亲曾亲眼见过白河佛爷湾摩崖造像 。 1983年水库建成 , 1984年蓄水 , 石佛便没于水下 。
在延庆区文物管理所的档案中 , 北青报采访人员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白河佛爷湾摩崖造像 。 历经30多年 , 浮雕的立体感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 。 于海宽解释说 , 从目前的状况看 , 水流对/p>
石像出自哪个历史时期?面部细节为何缺失?于海宽研究发现 , 石像所在崖壁 , 附近是明代的靖安堡 , 在辽、金、元三代 , 这里曾是御路的一段 , 名为黑谷路 。 元代尚佛 , 因此御道两侧有不少佛像石刻 , 通过形制判断 , 这组石像出自元代的可能性较大 。 就石像面部来看 , 不排除其在历史上遭到过人为破坏 。 于海宽透露 , 白河堡水库目前的水位 , 估计还能维持一年左右 。 接下来 , 他们会请石刻文物专家 , 对这组石像的断代、保护措施做进一步论证 。分页标题
文并摄/本报采访人员崔毅飞
摄像/本报采访人员崔毅飞
- 《催婚》剧本杀复盘真相结局+答案解析+电子版剧本分析
- 电子版|怎样避免路上遇险?线上课堂带你划重点
- 电子版|北京发布今冬首个供暖“升温令”
- 电子版|居民盼增开香河北部进京公交
- 电子版|15位居民 300多天 救活三棵银杏树
- 电子版|3年背15000单词 北大保安再上热搜
- 电子版|地铁3号线一期首站体育中心站封顶
- 北京日报|“沉睡”水下三十年 北京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 电子版|“自愿降薪”测试忠诚度测出企业的小格局
- 电子版|今年新增万余有偿共享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