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在南梁的土地上(决胜2020)



王珂|在南梁的土地上(决胜2020)
本文插图
图片为南梁镇全景 。 李静摄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 , 地处桥山山脉中段 , 各个村组散落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林区 。
这个时节的南梁 , 是绿色的 。 仲秋季节 , 车行在黄土高原的子午岭上 , 透过车窗 , 不时能看到苗圃里油绿的云杉、墨绿的红豆杉 。 远望沟、峁、川、梁 , 傲立的梢林层层叠叠 , 满眼是绿 。
这个时节的南梁 , 是金色的 。 川间、坡地、塬上 , 成片的玉米林渐入成熟期 , 有的呈淡黄色 , 有的黄绿相间;浅黄色的籽瓜 , 静静地熟睡在瓜秧与落叶的怀抱里;田边地头 , 万寿菊的花朵怒放着 , 仿佛给田地镶上了金边 。
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 , 南梁镇还有一片“风景” 。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 南梁镇的干部群众奋力拼搏 , 描绘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卷 。

四孔石箍的窑洞高大宽敞 , 另有厢房作为储物间、卫生间 , 外墙是白瓷砖贴面 , 内墙干净洁白 , 卫生间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 铺有防滑地砖 。 这里是高台村李沟门组五十六岁康玉光的家 。 站在院内的水泥地面上 , 抬头四望 , 窑洞背后是绿色的山梁 , 前面是清澈的小河 。 家门口的水泥路 , 连着县乡二级柏油公路 , 可通到南梁镇和华池县 。
说起路的变化 , 康玉光的话匣子打开了 。
五年前的一天 , 康玉光在村里偶遇几个陌生人 , 对方一边走一边议论着:“如果村民们意见不一 , 无法协商出硬化路面的用地 , 那就把项目放在别的村组 。 ”康玉光听了有些纳闷 , 后来一打听 , 明白了:原来 , 县里打算为村组硬化路面 , 不过 , 施工用料的钱由县里出 , 拆迁占地补偿由群众自己解决 , 每户门前的场地需要村民们协商让出 。 听到这个消息 , 康玉光心想 , 这可是件大好事儿 , 咱们村这次一定得抓住机会硬化路面 。
于是 , 急公好义的康玉光 , 挨家挨户地说服大家让出自家的地修路 。 可是 , 听说是无偿让地 , 有些人立马拒绝 , 还有人甚至放话:“你如果能做到每户都让出门前地儿 , 我就随你的姓!”
康玉光碰了钉子 , 但依然不气馁 。 他患有股骨头病 , 行动不便 , 却继续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 图啥?还不是为了大伙儿出行方便 , 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 。 慢慢地 , 村民们终于想通了 , 修路用地问题得以解决 。
在修路的过程中 , 敢做敢当的康玉光被村民们选为村组长 , 还被县里聘为高台村土地整理项目义务监理 。 这个监理 , 康玉光一干就是两年多 。 推土机开到哪里 , 他就跟到哪里 。 康玉光用行动回报村民们的信任 。
对修路这样上心 , 也与康玉光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 那年 , 他得了急性肺病 , 机动车开不进村里 , 几个村民轮换着把他从家中背出来 。 因为耽搁了时间 , 所以转了几家医院 , 最后才保住了性命 。 曾经的山间小路出行之难 , 康玉光刻骨铭心 。
有了好路 , 更易致富 。 2014年康玉光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 2017年已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 现在 , 儿女都成家了 , 康玉光老两口过 。 去年 , 玉米卖了近一万七千元 , 鸡卖了一万余元 , 自己当保洁员收入一万元 , 妻子在村子里务工 , 收入也有七千八百元 。 说着 , 他从家中一个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两件物品 , 一件是2018年获得的“文明家庭”奖牌 , 另一件是2019年获得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奋进奖”证书 , 颁发单位均为中共华池县委、县人民政府 。
离开康玉光家时 , 夜幕四合 , 院子门口的路灯亮了 。 今年 , 李沟门组每户门口都竖起了路灯 。

荔园堡村清音巷1号院 , 两层青砖青瓦楼房 , 这是张志明的家 。 张志明是危房改造搬迁集中安置户 。 2017年 , 张志明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 又搬进新居 , 一年里双喜临门 。 新房由政府部门帮扶一部分 , 自己筹资一部分建成 。 整个清音巷都是样式相同的两层楼房院落 , 巷子一端还建有公共卫生间与垃圾收纳间 。分页标题
搬迁之前 , 张志明家住在两孔土窑洞里 。 亲戚来了 , 只能住在一个炕的通铺上 。 张志明的一个女儿甚至赌气地说:“再住这两个破窑洞 , 我都嫁不出去了 , 人家来相亲 , 一看是这个样子!”2016年夏天 , 南梁暴雨不断 , 窑洞漏个不停 , 洞口倾斜变形 。 在村干部的一再动员下 , 张志明一家住进了村部的办公房里 。 五十多岁的汉子 , 抱着头 , 呜呜哭了 。 一来是感谢村干部的关心 , 二来是觉得自己没能耐 。
眼下 , 带有院落的两层楼房宽敞明亮 , 楼上楼下共六间 , 院内、房里、楼梯边上 , 还摆满了鲜花 。 二楼的一间房间里 , 床上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 上面罩着一方防尘布 , 罩布立面绣着红色的“囍”字 , 格外醒目 。 五十八岁的老张脸上洋溢着笑容 , 喜滋滋地说 , 那是为孙子将来结婚准备的 。
如今 , 张志明的两个女儿已经成家 , 儿子儿媳在长庆油田下属公司工作 , 孙子孙女都在庆阳市读书 。 张志明当上了长庆油田一家下属公司的料库管理员 , 每月收入两千多元 , 妻子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 , 一年收入八千元 。 平时得空 , 还到山上采野生木耳、羊肚菌等 , 一年也能卖几千元 。
坐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 , 我们跟张志明聊起家常 。 他说自己还是个民间艺人 。 我们正疑惑中 , 夫妻俩走进一个房间 , 拿出鼓、小号、锣、唢呐、小铙镲等乐器 。 原来 , 张志明是荔园堡村文艺队的负责人 。 张志明拿起唢呐 , 稍稍整理一番 , 接着 , 一曲嘹亮的《社会主义好》便在客厅里响起 。 乐声飘到了小院里 , 飘进了清音巷 , 飘向了荔园堡村 。

【王珂|在南梁的土地上(决胜2020)】刘芳秀是华池县列宁学校九年级学生 , 家在山庄乡尚湾村 。 她的生父、继父因故相继去世 , 妈妈带着姐弟三人和一个表弟生活 。 按照学校的教育扶贫规划 , 八年级语文教师王珂帮扶刘芳秀 。
然而刚开始 , 刘芳秀对王珂并不服气 。 耐心的王珂了解到刘芳秀喜欢读书 , 便常常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 , 并与她交流读书心得 , 慢慢地 , 刘芳秀才认可并接受了王珂的指导 。
在王珂眼里 , 刘芳秀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 但是有些内向胆小 , 所以 , 帮扶的重点是要帮助她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 为此 , 王珂经常与她拉家常 , 鼓励她加入学校的管乐队、参加读书沙龙、主动与同学打羽毛球、上传诗歌朗诵视频……如今的刘芳秀 , 已经变得阳光、大方 , 还作为甘肃省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少代会 。
为保证学生不因贫辍学 , 列宁学校七十六名教师均投身教育扶贫之中 。 每人联系两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或者一名留守儿童 , 与所帮扶的学生每周谈一次话 , 每月制定月度计划 , 每学期家访一次 , 同时 , 通过电话、微信 , 随时与家长交流 。 扶贫先扶智 , 在这里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 , 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
六年级一班语文教师、班主任张英英 , 2018年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后 , 回到母校列宁学校任教 。 张英英记得 , 小时候 , 爸爸外出打工 , 常年不在家 , 自己走路上学 , 背着一周的干粮 , 爬沟过河 , 一个单程需要四十分钟 。 这几年 , 受惠于脱贫攻坚政策 , 爸爸不用外出打工 。 现在 , 自己每月工资四千二百多元 。 同样毕业于列宁学校的弟弟 , 读完大学后在南梁镇消防队工作 。 闫洼子村的家 , 新建了八间房 ,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 , 爸爸开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将她送到学校 。 学校的办公条件变化也很大 。 如今老师们每人一台电脑 , 上课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投影仪 。
位于南梁镇的华池县列宁学校 , 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学校 , 其前身列宁小学 , 1934年由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 。 现在 , 每周一到周四的下午 , 列宁学校都有一节校本课 , 学生们通过学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故事 , 铭记先辈们的功绩 , 以激励自己更好地成长 。 (董洪亮)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