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抑郁症的千年治疗史



|何以解忧:抑郁症的千年治疗史
本文插图
◎唐山
10月22日 , 南京市某水库 , 一黑衣女子趁同伴系鞋带时 , 将其推入水中 , 二人溺亡 。 据称 , 黑衣女子曾服抗抑郁药物 。
该新闻令抑郁症再成热点话题 。 毕竟中国是抑郁症患者最多的国家 , 总数已达9000万人 , 仅10%的患者曾接受治疗 。 据1999年完成的、针对121名男性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 发现13.2%的患者有攻击倾向 。 这是否意味着:危险就在身边?
抑郁症是被人们提及频率最高的精神疾患 , 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 究竟什么是抑郁症 , 抑郁症和忧郁症的区别在哪里 , 为何患抑郁症的现代人特别多……凡此种种 , 少有人能说清 。
回看历史 ,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所谓抑郁症的历史 , 其实是误会、曲解、愚昧、自以为是的历史 , 这一历史仍在继续 。 <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克拉克·劳勒著 ,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恰好揭开了这段黑历程 。
词换了 , 思维没换
究竟什么是抑郁症?直到今天 , 其定义依然模糊 , 每一新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都会刷新前一版的定义 。 总之 , 只要符合<手册>中几十条标准的大部分 , 你就是抑郁症患者——这与维多利亚时代几无差别 。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 人们用忧郁症替代抑郁症 。 只要看上去有点怪 , 又不是“精神病患者” , 便统统算成忧郁症 。 这就出现了一个逻辑悖论:为获得自己 , 个体应与他人不同;可一旦不同 , 即忧郁症 。
定义模糊 , 使对忧郁症的理解走向两极:
一是“体液说” 。 认为忧郁症源于“黑胆汁”分泌过多 , 可用泡温泉、放血、催吐等解决 。 名医盖伦建议:锻炼、按摩 , 还有各种主动积极的活动 。
二是“天才说” 。 在托名亚里士多德的<论问题>一书中 , 作者提出“能力杰出的人都有忧郁症” , 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等 。 罗马名医凯尔苏斯建议:不让患者看到使他害怕的东西 , 而是要展现美好的希望 。
由前者发展出机械论 , 只是用肌肉、微量元素、心理机制等新词 , 替代了“黑胆汁” 。 由后者发展出心理分析 , 直到今天 , 人们仍津津乐道于“抑郁症是天才病” 。
摇摆在“体液说”“天才说”间
二者共同特征是:实证不足 , 沉浸在演绎逻辑中 , 自说自话 。 前者试图把高度复杂的精神世界看成简单系统 , 后者则混淆了忧郁与忧郁症 。
锻炼、按摩确能让患者状态更好 , 但很多患者性格似乎开朗、活泼 , 可他们出现极端情况的概率反而更高 。 此外 , 从调查看 , 各阶层的人都会患抑郁症 , 并非贵族的专利 。
遗憾的是 , 这两种思路贯穿了抑郁症的历史 , 人们一会儿偏向“体液说” , 一会儿偏向“天才说” 。
作为近代化的领头羊 , 英国对欧陆文明不屑一顾 , 为创造自豪 , 发明出“英国病”——一种高贵的忧郁 。 莎士比亚因此塑造了哈姆雷特 , 他有无数机会复仇 , 却限于对“有生即有死”式普遍命运的悲悯 , 迟迟不肯下手 。
“英国病”内涵丰富 , 由英式生活、做派、艺术、趣味等构成 , 目的是表达优越感 。 这种“天才说”的变异版 , 被“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带到欧洲 , 他赞美独处 , 将忧郁视为通往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 。
1609年 , 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 带动了占星术的复兴(在中世纪 , 它被教士们斥为迷信) , 人们开始用星座来比喻性格 , 忧郁又被视为人人都有的潜质 , 随星座轮回 , 忽现忽隐 。 其实仍是“体液说”的变种 。
科技昌明 , 愚昧依旧
随着科技昌明 , “体液说”“天才说”又翻出新花样 。
在坚持“天才说”思路的人看来 , 抑郁症是社会精英化的代价 , 只有回归古代的质朴生活 , 才能根治它 。 古代无相应调查 , 看上去似乎只有很少患者 , 加上“自然的就是好的”等现代迷信 , 疗养、风景区又成灵丹妙药 。分页标题
在维多利亚时代 , 世风沉浸在“英雄崇拜”中 , 而“英雄”就是“又孤独又坏的人” , 可许多二流子、恶棍不是英雄 , 也患了抑郁症 。 于是 , “意志力”作为膏药 , 被贴在所有理论漏洞上 。 总之 , 有意志力才能得自由 , 英雄就是意志力超群 。
然而 , 事实正好相反:当抑郁症转向狂躁症 , 患者会“持久地兴奋 , 意志力高涨” 。 意志力强 , 证明病情更严重了 。
“天才说”在弗洛伊德的手中发展为体系 , 它的解释力如此强大 , 以致人们忽略了 , 很多论断在临床中无法证实 。
“体液说”则倾向于将问题细分 , 抑郁症被划分成至少三个阶段 , 从而让人们意识到 , 抑郁和抑郁症完全不同 。 随着<手册>的普及 , 专家对抑郁症的争论被掩盖起来 , 但编制<手册>成了一个政治过程 , 更多体现的是话语权的变迁 。
面对抑郁症 , 冒充成科学的现代“体液说”手段更多 , 比如“百忧解” , 通过调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分泌 , 可在3—6周时间内缓解病状 , 但也踢到了铁板:75%—80%的患者今后会多次复发 , 发作三次以上 , 患者需长期治疗 , 甚至终身服药 。
我们仍未突破前人窠臼
对抑郁症了解越多 , 我们越感到无力:它可能是进化的代价 , 从洞穴到办公室 , 人类只用了几千年 , 基因进化远远跟不上环境变化;它很可能是“习得”的 , 现代教育、社会不断提醒孩子们 , 你差得很远 , 不努力就出局 , 当无助发展为自觉 , 抑郁症便出现了;它还可能与社会相关 , 受歧视群体更易患病;它也可能与文化有关 , 比如在中国 , 受喜谈快乐、回避忧愁的文化影响 , 许多患者直到因持续性背痛求医时 , 才被发现……
虽然知道抑郁症的人很多 , 但从调查看 , 只有40%的人大概了解 , 在低学历人群中 , 只有3%左右的人较全面了解;在高学历人群中 , 也只有10%的人较全面了解 。 仅12%的受访者知道 , 抑郁症患者可能自杀(自杀率为15%) 。
抑郁症的背后 , 是无知塑造的荒漠 , 所以一提起抑郁症 , 常有人“带节奏” , 包括:心情不佳 , 可能患了抑郁症;心胸不开朗 , 早晚得抑郁症……包括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 , 也被媒体刻意打上抑郁症的标签 , 似乎这样才“可以理解” , 这很可能制造新的恐慌 。
问题的关键 , 也许就在于抑郁症的定义仍不清晰 , 因外延太广阔 , 所有极端情况都可纳入其中 , 所以本书作者提出 , 回到古希腊罗马的措辞——忧郁症 , 反而能更好地理解它 。
【|何以解忧:抑郁症的千年治疗史】本书呈现了抑郁症治疗史广阔的画卷 , 在这个万花筒中 , 人类的想象力仍很可怜 , 仍在“体液说”和“天才说”中徘徊 。 通过本书登高望远式的鸟瞰 , 读者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抑郁症史 , 对人类思想史、科技史 , 亦能有所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