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没钱和员工的工作能力有什么关系


家里有没钱和员工的工作能力有什么关系
@写不出稿苏见祈上周去上海校招 , 在学校里摆摊儿 。一个来应聘的同学告诉我 , 之前他去上海本地的大公司面试 , 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是:请问你家能拿出两百万首付款吗?乍一听莫名其妙 , 家里有没钱和员工的工作能力有什么关系?那位同学在现场也反问了同样的问题 。HR的答案是 , 过去几年里公司培养起来的应届生因为看不到在上海买房的希望 , 纷纷辞职回家找工作 , 公司人员流失很厉害 。站在公司经营的角度 , 技术人员不稳定的确是个麻烦 , 于是HR就想出了这么个损招 。既然离职原因都是买不起房 , 那就只和买得起房的人聊下去 , 节省后续沟通的成本 。也是因为这两年工作太难找 , 哪怕这么干竟然都能招的到人 。我听着有点懵 , 就问那个同学 , 其他上海公司不至于也这样吧?同学说 , 其他公司的HR会问得委婉一点 , 比如“请问你家的经济条件能不能支持你在上海立足呢?”随后我们面面相觑 , 谁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从2012年秋天第一次到上海 , 我在同一个学校已经做了八年的校招了 。我对第一次摆摊的印象很深刻 , 那时候我很紧张 , 又不想被面试的同学看出来我紧张 , 于是使劲坐直了身体 。那天的摊子没什么生意 , 冷冷清清的 。 好不容易有个同学走过来 , 问了下岗位的薪水 。我说年薪大概十万出头吧 。那同学笑了下 , 指着隔壁公司的摊子说 , 人家上海的公司给十五万的 , 那我还是比较倾向留在上海发展 。我说 , 我们小地方的薪资肯定不能和大城市比呀 , 上海工资高 , 但是房价也贵呀 。同学就说 , 可是留在上海平台更大 , 发展更好 , 早晚都能买上的 。说的人说得坦然 , 听的人也并未觉得不妥 。随后那个同学起身离开 , 继续找上海本地的公司投简历 。八年后的现在 , 还是我们小地方的公司在同一个学校招聘 , 两个多小时里门庭若市 。我问每一个同学有没有考虑过留在上海 , 很多同学都说考虑过 , 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家 。关于选择的原因 , 所有人的答案都一样——无论事业如何 , 靠自己是不可能买房立足的 , 房价又不会呆在原地等你追上它 。就和八年前的男生平静地说早晚都能买一样 , 如今的同学说不可能买得起也是坦然的 , 只是在陈述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 并没有什么情绪的波动 。只是我这个旁观了八年时光的人有些感慨 。在我见到的这八年里 , 这所一流名校的年轻人对大城市 , 对美好的前程 , 对未来成家立业的生活的期许 , 的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熄灭的 。在这个过程中 , 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被告知自己在奋斗 , 被鼓励人生有希望 , 然后几年过去 , 像干电池一样耗尽了力气 , 然后被新的电池取代 。哪怕就是这样 , 公司还要抱怨电池的电量不够长输出不够稳定 , 然后划了一道两百万人民币的上岗标准 。可以想见 , 被选中的电池们会背负上一生的债务 , 一个月的房贷比多数人的工资还要高 。 然后就是996 , 玩命的竞争 , 主动榨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但就连这样的人生都会被称为幸运 , 因为还有更多的人想要被榨干而不可得 。这一切都被校园工厂里的新电池们看在眼里 。 这些在高考独木桥上打败了千军万马的名校生 , 同龄人的竞争中一贯的胜利者 , 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努力和天资无法对未来造成任何影响 。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决定不做干电池了 , 就让过往那些起早贪黑悬梁刺股都付诸东流吧 , 放弃大城市的梦 , 回家 。可是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 , 总是有些不适 。平台差了 , 工资少了 , 关系网多了 , 匪夷所思的混乱和愚蠢人们竟然都习以为常了 。当你说服自己忍下一切的时候 , 却发现办公大楼每个周末和晚上一样灯火通明 , 半夜工作群一样消息不断 , 一样得把血汗钱送给拆迁户……什么都没有改变 。原来人都是得变成电池的 , 逃离了大城市也一样 。这就是终点了 。终点是这般模样 , 却不耽误人们在起点依然争个你死我活 。大概是因为年龄增长 , 我身边焦虑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了 。就在最近 , 我看着一个母亲因为老师的一通电话焦急不堪 , 连和人说话的语速都加快了好多 , 机关枪似的 。事实上她孩子的考试成绩已经是重点小学的中上水平 , 是的 , 那只是个上小学的孩子 。我说这不是考得挺好嘛 , 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了 , 还是开心最重要 。 压抑的成长过程 , 会影响人一辈子的 。这位母亲丝毫不为所动 , 依然一脸的焦急 。 她说这样怎么行呢 , 怎么能考上好大学呢 ,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 以后找工作怎么办呢……我看着这样一位焦急的母亲 , 脑海里忽然想到了很多人 。那个拉开车门飞奔跳下大桥的孩子 。小区楼下无所事事日复一日打牌的拆迁户们 。深夜一直亮着灯的 , 永远有人熬夜加班的公司大楼 。被面试官询问家里有没有两百万的毕业生 。父母时常提到的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 十五年前玩命读书考取名校 , 毕业留沪 , 事业有成——他和前面的这位同学毕业于同一所学校 , 一样努力 , 一样优秀 。其实我很想问焦虑的家长们:逼着那么小的孩子跟人玩命争输赢 , 可是然后呢?又能如何?或许这算是一种黑色的安慰:在这个新的时代里 , 不必那么计较胜负 , 因为赢家的位置已经满员了 。我们争得头破血流 , 但没有人会成为胜利者 。只有一块又一块的电池 , 首尾被接上了电线 , 并排站在这条你死我活的 , 独木桥的终点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