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戏剧界的老艺术家:每月能领巨额工资,是机关干部的5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工资 , 顾名思义就是社会行为中通过劳动获取的报酬 , 工资收入的多少能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平 , 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在我国 , 当今人们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可观的状态 。
然而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时 , 国家发展还不够稳定 , 人民生活条件艰苦 , 工资也相对低下 。人们虽然工资数字较低 , 但一两黄金也不过35元 。这样的物价 , 使居民每月8元就能维持基本生活 。
在这种情况下 , 国家进行了工资改革 。
而在改革后人均收入仍然不高的当时 , 戏剧界的老艺术家们却每月都能领到一笔固定的巨额工资 , 甚至是机关干部的5倍 ,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十年代干部工资单
五十年代初期 , 由于实行积分制的工资计算出现种种弊端 , 于是在1955年废除进行调整 。部分行政人员工资单如下: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工资为500元;副院长李四光和竺可桢工资为340元;文化部部长沈雁斌工资440元 。
虽然当时物价低 , 面额价值与现在也有所不同 , 但抛开这些 , 领导人的工资收入在当时只能算一般水平 。1956年后 , 行政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工资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 并侧重兼顾重点发展地区 , 而后以此为基准划分了十一类地区 , 从一类地区开始 , 每高一级增加3% 。
据网友回忆称:"当时的北京某郊区好像是四类地区 , 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被定为二十一级 , 每月拿56元;同时二十一级干部每月拿59元 。"然而这套制度没有推行多久 , 到年底就已经针对高级干部降薪进行调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时规定为行政十级干部以上全面降薪 , 当时的宋夫人工资就降到了579 。此后 , 1959年与1960年期间又进行了两次下降调整 , 干部工资也一低再低 。
59年规定:一到三级干部工资合并到三级 , 为六类地区的460元;60年以后将17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工资全部下调 。作为共和国建立不久的时代 , 它的特殊性不可复制 。
而值得思考的是 , 五十年代的改革降薪措施主要针对为行政人士 , 而不限于其他行业 。在工业领域 , 工人的工资标准起初是实行八级工资制 , 少数的轻工企业实行七级工资制度 。后来在改革时 , 为鼓励国家大力发展生产技术工人工资被提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直到现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 这个制度依然沿袭 , 许多地方仍然能见到当时的制度影子 。在教育领域 , 为鼓励人们提高知识文化水平 , 知识分子的薪资普遍较高 , 而这与国家干部形成了鲜明对比 。
国家的工资调整对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工资制度不断调整的结果能看出 , 党和国家是从民众角度考虑出发 , 当时的党员干部宗旨为:做宁可委屈自己 , 也不能苦了人民 。他们不计较得失的精神 , 也逐渐形成了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戏剧改革下的高收入
在当时 , 戏剧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故事千回百转 , 唱腔婉转莺啼 , 人们在看台下一坐就是一天 , 这便是戏剧的魅力 。作为艺术 , 它既能提高人们的审美和情操 , 又能作为一项消遣 。分页标题
当时老辈戏剧艺术家的收入 , 都来自于每场演出的打赏 , 但随着社会变迁 , 他们的收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五十年代工资改革后 , "戏曲改革"作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 戏曲演员变为拥有国家规定的保留工资 。
由于戏曲是一种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广泛群众基础、综合性极强的社会文化 , 重要性可想而知 , 因此通过"戏改"不仅有利于破除旧文化 , 也能够达到巩固政治的目的 。1955年实行的级别工资制 , 将戏曲艺术们统一界定管理 , 正式划分为国家文艺工作者 。国家的扶持 , 也将戏曲行业推上又一个高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戏曲界经典代表人物——梅兰芳先生 , 在演出每每场次爆满的情况下 , 他当时的月工资直接高达2100元 , 是当时行政人员的5倍 。梅兰芳先生的收入放在今天可以换算为月薪十几万 , 在我国人口平均工资里 , 已经属于高薪范畴 。
再看老生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马连良 , 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 , 在"戏改后" , 他们的月薪也一度达到1700元之高 。
但这些大师在工资改革前的原本收入就不低 , 戏院开场时常常人山人海、座无虚席 , 一场下来净收入就有几万元 , 十天之内票房能达到二十多万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 , 长年累月下来这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样的收入水平 , 许多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但许多人不知 , 回报的背后一定是默默付出 , 没有辛勤的耕耘怎会有收获?老艺术家们在台下无人时 , 通常忍受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
艺术背后的奉献
在现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 戏剧可能只是台上咿咿呀呀的几句唱词 , 或者是扭转藤萝的身段 , 也许还不如片场吊威亚的演员来的辛苦 。大师们的票房看似轻松 , 但要培养出一位艺术家级别的戏曲演员 , 付出的不仅仅是钱财 , 其中残酷 , 与现在的演艺圈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戏剧演员大多讲究童子功 , 他们在大约八岁时就会被送到梨园 , 开始练习戏曲 。一段唱词 , 一句念白都要反反复复的练习 , 这是他们每天的基本任务 , 稍有失误就会惹来师傅一顿教训 。
除此之外还有身段的练习 , 要将身体练到一定的柔韧度 , 所下的功夫不亚于芭蕾舞蹈 。曲艺的门槛当然不止于此 , 基本功学成也只是堪堪入门 。要有名气 , 还需要打出自己的特色 , 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辨识度" 。
许多人不但要钻研出一套既有传统经典戏剧为基础 , 又有新元素融合的流派 , 还要承担不被观众喜爱 , 一辈子只能是配角的风险 。成为大师以后 , 更重要的是不能故步自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像当时已经成为代表人物的梅兰芳先生 , 也需要时刻精进自己的技艺 。这些老艺术家们 , 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艺术 , 可谓尽职尽责 , 将最后一丝热情都燃烧于事业 。
当然 , 他们的高薪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辛苦与贡献 , 更是因为他们高洁的精神 。梅兰芳先生作为一名爱国人士 , 绝不会拿着国家钱 , 而移民外国籍 。在抗战期间 , 他坚决不给敌人演出 , 曾以蓄须明志 , 告别舞台来对抗 , 从不考虑放弃一生的事业会有怎样后果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直到1945年敌人退出中国投降以后 , 梅兰芳才重新登上戏台 。梅先生的高薪 , 也不是用来个人享乐 , 他每每在国家危难之时都会挺身而出 , 为国家捐献钱财 , 用来购买武器、支援军队等 。这也算是真正的"取之于民 , 用之于民"了 。
晚年的梅兰芳即使退休 , 也每日在家坚持练功 , 一刻不落 , 这种习惯已经刻入骨髓 。他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对中国戏曲界有着巨大贡献 , 对于戏曲的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他的品质更加值得人学习 。
【|50年代戏剧界的老艺术家:每月能领巨额工资,是机关干部的5倍】无论在各行各业 , 从长远来看 , 都应不断地学习进步去充实自己 , 要相信没有永远的铁饭碗 , 只有不断进步的 , 更好的自己 。
- 小肥颖儿|大理此生必去之地,艺术家最爱扎堆的天堂,美到只想躺在床上发呆
- 时尚圈的奇葩大喵|围巾是老艺术家专属?求你别胡说了!洋气与土气仅仅只是相隔一线
- 光明网|天津 著名播音艺术家关山去世
- 烫手煽娱|著名播音艺术家关山因病去世,享年86岁,去年还曾在舞台上露面
- 动漫艺术家|刷遍全网的“凡尔赛文学”究竟是什么梗?
- 狂丸科学|折纸新玩法?德国艺术家直接在纸上折出了视觉立体画
- 中国美术报网|王艺:生活的艺术家
- 滨海满族|艺术家冯巩演满族八旗子弟特别像的主要原因
- 安邸AD.|艺术家在商场里搞艺术会是“闹剧”吗?
- |黄晓明真有爱心,穿破毛衣配5cm老爹鞋扶老艺术家,娱乐圈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