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试|【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高考生必看!


_本文原题:【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 高考生必看!
良渚古城遗址如何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海昏侯刘贺如何成为红遍网络的“宝藏男孩”?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如何愉快地生活?为什么说火烧阿房宫是千年历史谣言?……一项项考古发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 为文献中的历史提供了例证 , 回溯中华文明的起源 , 架构起中华文明的时空框架 。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 我们建构起国族历史及身份认同 ,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 美国考古学家在《第五次开始》中写道:“考古学不仅仅关乎死亡 , 它也关乎生存;考古学不仅仅关乎过去 , 它也关乎未来 。 ”
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标题即观点 。 )
①9月28日 ,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 ,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 ”可见 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 ,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开篇以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 , 引出重视考古学的话题 。 )
②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 。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 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 , 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 。 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 , 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意义一: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 。 )

高考作文考试|【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高考生必看!
本文插图
③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 。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 , 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是成熟的标志 , 是实力的象征 , 也是自信的体现 。 揆诸当今世界发展 , 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 , 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 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 一味模仿 , 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反倒容易受制于人 。 具体到考古学 , 情形亦然 。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 , 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 , 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 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 , 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 , 中华大地文明火花 , 真如满天星斗 ,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 ”百尺竿头 , 更进一步 , 进入新时代 , 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意义二: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 。 )
④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 。 长期以来 , 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 , 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 , 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 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 , 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 , 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 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 , 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 , 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 , 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 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 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 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 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意义三: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 。 ) 分页标题

高考作文考试|【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高考生必看!
本文插图
⑤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 。 众所周知 , 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 , 之所以未遭毁灭 , 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 。 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下 , 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 , 如“中和”思想 。 它包括两方面 , 一是“中” , 二是“和” , 二者辩证统一 。 就文化上而言 , “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 , “多元”为“和” , “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 , “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 。 “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 , 与“和”之有容乃大 , 成为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 。 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 , 对理念体系的融汇 , 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意义四: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 。 )
⑥寻根溯源 , 保护整理 , 引领话语 , 以史育人 , 终光大文明 , 贡献人类 , 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 , 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 。 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 。 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总结全文 , 期待展望 。 )
来源:2020年10月13日 光明日报
作者:王学斌
【时代警语】
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 。
【相关链接】
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
7月6日 ,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进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 ,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这条消息成为这几天中国文博界最热议的话题 。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 , 在中国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 。 譬如 , 远的有十多年前至二十多年前的敦煌、秦兵马俑、殷墟等 , 近些年的有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等 。 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要大于以前 。 这是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 , 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 , 都属于历史时期即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 ,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 , 而良渚遗址约距今5000年前后 , 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 。 良渚遗址成功申遗 , 的确令中国考古界为之一振 。

高考作文考试|【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高考生必看!
本文插图
直到近代考古学进入中国前 , 对于我国商代及以前的历史 , 西方学者基本不相信文献里的记载 , 中国学者也有不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 , 中国考古学者不但用一系列目不暇接的发现 , 让商史成为信史 , 连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 , 已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认识和研究走得更远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就撰发专文 , 呼吁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 继而在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等一批考古大家的指导下 , 早期考古古文明遗址的发掘和成果大大丰富起来 。 这次良渚申报资料中就直接提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 。 据有关报道 , 新时代领路人当年在浙江工作时 , 曾两次到良渚调研 , 并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

高考作文考试|【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高考生必看!
本文插图
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 , 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 , 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 , 形成自己的特色 。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 , 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 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 , 如已发现的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 。 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分页标题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 , 有了一大批发现 , 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 , 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 , 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 在民族遭遇危机时 ,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 。 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 , 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 。 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 , 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 。 可以说 , 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 , 几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 , 把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 。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 , 区分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
文化是一个整体 , 是一条长河 。 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 , 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 , 有河源有河流 , 有源无流就会干涸 。 因此 ,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 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 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 , 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 。 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 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 。 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 。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 , 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 。 例如 , 在传统文化中 , 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 , 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 。 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 , 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 。 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 , 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 。 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 在文化中 , 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 。 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 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 ,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 , 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 , 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 。 比如 ,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 , 因而才有泼水节 , 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 。 又如 , 火是相当重要的 , 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 , 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 。 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 , 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 , 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在当今世界 , 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 , 没有文化认同 ,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 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 ,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 , 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 , 没有优秀文化支撑 , 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 , 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 必然走向没落 。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 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 , 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 历史一再证明 , 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 , 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 , 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 , 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 。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 , 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 。 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 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 。 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 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
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 , 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 。 历史证明 , 相同文明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 , 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 。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现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分页标题
来源:2017年07月25日《****》
-文章来源-
*我们尊重原创 ,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 【高考作文考试|【热点素材】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高考生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