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 , 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在明代开国功臣中 , 刘伯温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 , 说他是"能掐会算"的神人 , 有"前知五百 , 后知八百载"之能 , 所以 , 人们常常将他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相提并论 。 这样的能臣干吏 , 理应受到重用 , 那么 ,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 , 给予了刘伯温什么样优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职 , 与现在相比 , 又相当于什么级别呢?且听老黄为你试作辨析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刘伯温 , 原名刘基 , 字伯温 ,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 。 刘伯温天资聪明却好学习 , 聪慧过人 , 12岁即考中秀才 , 元统元年(1333年) , 23岁的刘伯温举进士 。 在家待业3年后 , 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 。 因其为人刚正不阿 , 在任内重拳除恶 , 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 。 看透世清的刘伯温 , 5年任满后 , 便辞官归乡 , 过起自由自在的耕读日子 。
至正三年(1343年) , 元朝又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 , 兼任行省考试官 。 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 , 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 , 还给他许多责难 , 他只好上书辞职 , 任期约一年 。 刘伯温在元朝的仕途 , 就此中止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至正二十刘基年(1360年) , 刘伯温被正为打天下招揽人才的朱元璋延请至应天(今南京) , 成为朱元璋的谋臣 。 作为谋臣 , 刘伯温参与军机八年 , 给了朱元璋许多有益建议 , 比如 , 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 ,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 此外 , 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 , 以"大明"为国号 , 来招揽天下义师民心 , 并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 , 为大明的建立 , 立下不世之功 。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后 , 除了做了八谋臣 , 吴元年(1367年)以后 , 又先后任职太史令 ,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及资善大夫、上护军 , 封爵为诚意伯 。 那么 , 这些官职与爵位 , 都是干什么的 , 相当现在什么级别呢?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朱元璋25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 1356年被奉为吴国公 。 朱元璋建明称帝的前一年 , 亦即1367年正月 , 始称吴元年 。 刘伯温被授太史令的时间 , 就是吴元年(1367年) 。
太史令是何官职?太史令也称太史 , 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 西周、春秋时 , 太史掌管起草文书 , 策命诸侯卿大夫 , 记载史事 , 编写史书 , 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 为朝廷大臣 。
秦汉设太史令 , 职位渐低 。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 , 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 隋改称太史监 , 唐改称太史局 , 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 , 五代同 。 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 辽称司天监 , 金称司天台 。 元代改称为太史院 , 与司天监并立 , 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 , 司天监仅余空名 。 明朝初年 , 仍称太史院 , 后来改称钦天监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太史令最初的职责非常多 , 到了刘伯温时代 , 就成为专一主管推算历法的技术官员了 。 职级为正三品 。
刘伯温在太史令的位置上 , 并不只是演算历法那么简单 , 而是在职责范围内 , 主动作为的 , 比如 , 他就任之初 , 就向朱元璋进呈了《戊申大统历》 。 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 , 预示有兵灾祸乱 , 刘伯温借观天象之机 , 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 。 天气大旱时 , 刘伯温请求处理久积冤案 , 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伯温予以平反 , 大雨也就从天而降 。 刘伯温又趁机请求建立法制 , 防止滥杀现象 。 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 , 刘伯温便问是什么原因 , 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 。 刘伯温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 , 所以应当停刑等待 。 "三日之后 , 海宁归降 , 朱元璋很高兴 , 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伯温释放了 。分页标题
刘伯温的太史令 , 相当于现代国家气象局局长兼天文台台长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 , 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 , 定都应天(今南京市) , 国号大明 。 明王朝正式建立的 , 朱元璋擢升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
"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 先秦时期 , 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 ,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 国君置御史 , 则开始于秦朝 , 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 一直延续到清朝 。
到了东汉时 , 始设置御史台 , 为王朝的监察机构 , 职掌握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 , 御史中丞副之 , 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唐朝贞观之前 , 御史台仅仅风闻奏事 , 没有司法权力 。 贞观间 , 御史台设置台狱 , 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 。 开元十四年(726年)后 , 专设受事御史一员 , 以御史充任 , 每日一人轮流受理词讼 。 从此 , 凡重大案件 , 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 。 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 , 刑部负责复核 , 同时报御史台监审 。 元代的御史制度空前发达 , 御史台直接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 , 与行枢密院、行中书省并立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明初 , 延袭元制 , 也设有御史台 , 左、右御史大夫分别为邓愈与汤和 , 刘伯温与章溢为御史中丞 。
洪武十三年(1380年) , 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 , 更置都察院 。 其职守是 , "纠劾百司 , 辨明冤枉 , 提督各道 , 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 都察院的主官为左、右都御史(即原左、右御史大夫) , 左都御史主掌都察院 , 右都御史辅之 。 左、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其下的左、右副都御史(即原御史中丞) , 正三品 。
刘伯温的御史中丞 , 为御史台正三品副职 , 相当于现在的监委副主任之职 , 属副部级高官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洪武三年(1370年) , 朱元璋授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 。 十一月 ,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 , 又加授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 , 封诚意伯 。
先说说弘文馆学士 。
弘文馆最初始设于唐朝 ,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 李世民招集天下名士 , 充实到修文馆中 , 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入馆 , 号称"十八学士" ,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 。。 唐武德九年 , 唐太宗李世民一即位 , 就将修文馆改名弘文馆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学士为长官 , 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 。 明初亦设弘文馆,刘伯温为学士 , 不久即废 , 其职责与品秩不详 。 宣德间 , 复建弘文阁 , 不久并入文渊阁 。
再说资善大夫与上护军 。
资善大夫是"散官" , 是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 。 散官也始自隋朝 , 是加给文武重臣的荣誉称号 。 官员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 , 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 。 刘伯温的御史中丞与太史令 , 就是有职有权的职事官 , 资善大夫就是一个官名 , 而无实际职责 。 资善大夫虽然有名无实 , 但是 , 却可以反应出一个官员的职级 。 资善大夫始设于金朝 , 为正三品下 , 元代升为正二品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在明朝 , 散官又称散阶 , 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 , 以历考为差:正一品 , 初授特进荣禄大夫 , 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 , 初授荣禄大夫 , 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 , 初授资善大夫 , 升授资政大夫 , 加授资德大夫 。 刘伯温能加授资善大夫 , 表明他此时已是正二品的职事官 。
上护军为"勋官"称号 。 勋官是官称的一种 , 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 , 有品级而无职掌 。 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 , 后渐及朝官 。 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 , 皆无职掌 , 凡十一等 。 其初皆名散官 , 到了唐朝 , 为区别"散官"始别称为"勋官" 。 明朝的勋官也分文武 , 其中 , 文勋十级 , 武勋六品十二阶 。 刘伯温的上护军为武勋之正二品勋官 。
在明朝 , 那些官职为正二品呢?明初沿袭元朝制度 , 设立中书省 , 置左、右丞相 。 甲辰正月 , 初置左、右相国 , 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 , 徐达为左相国 。 吴元年 , 改右相国为左相国 , 左相国为右相国 。 洪武元年 , 改为左、右丞相 。 由中书省统六部 , 但不设置中书令 。 左、右丞相为正一品 , 平章政事为从一品 , 左、右丞为正二品 。 另外 , 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亦为正二品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正一品的丞相为正国级 , 从一品的平章政事为副国级 , 正二品尚书及都御史就相当于正部级 。 从刘伯温的散官与勋官上看 , 明朝正式建立后 , 他已是标准的正二品高官了 。 只是 , 他受封后 , 在京城只呆了一年 , 便于洪武四年辞官回乡 。 刘伯温是个知进退的聪明人 , 所以 , 才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 洪武八年农历四月十六 , 刘伯温病逝于故里 , 享年六十五岁 。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 , 朝廷赠他为太师 , 谥号文成 。
【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