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调”房子……



中年|“调”房子……
本文插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上海的蜗居家庭比比皆是 , 可改善居住条件又是许多人家的“刚性需求” , 于是 , 调房子便成了一个重要手段 。

中年|“调”房子……
本文插图
西新街 , 在长宁路凯旋路口向东跨过汇川路的长宁路南侧 , 有一大片棚户区(姚志康提供)
当年 , 我家也是这支调房大军中的一员 , 只是房子看了无数 , 成功率为零 。 我家住在愚园路 , 属新里结构 。 听父母说他们是用几只"小黄鱼"向二房东“顶进”来的 。 在这幢三层楼房里 , 二房东住在二、三楼 , 我们住一楼 。 老早没有建筑面积这一说 , 我家前间21点几平方 , 后间18个多点 , 一共40个平方 , 再加上房前有个小花园 , 屋后有个小天井 , 一家三口住得挺宽敞的 。
住得好干吗调房呢?“文革”中的一天 , 二房东家住的二楼前间被人强行住进去了 , 这间房是整幢楼里的“肉” , 看来 , 抢房的早就盯牢它了 , 而且还看准了他没有抵抗力 。 前间的风波没过几天 , 二楼后间又被人抢去了 。 于是二楼一下子多出了11个大人小孩 , 原来我们两家合用的卫生间立马变得臭哄哄的 , 而一楼合用的厨房也被塞进了煤球炉 。 换环境是我们的想法 。
一段时间里 , 我们吃过晚饭便行动了 。 我妈在煤气灶上捣浆糊 , 我把“蓝印纸”覆盖在32K大小的纸上抄写自家的情况以及换房的要求 , 然后坐在我爸自行车的后座上 , 跟他一起乘着夜色在电线杆上张贴换房广告 , 顺便也看别人的招贴 , 有合适的房源赶紧抄下联系方式 , 而星期天我们也去复兴中路跳水池对面的黑石公寓 , 那边有个自发的换房市场 , 有需求的都会去那里寻找机会……
贴广告的方式很短命 , 过一二天再去看 , 要么被覆盖住了 , 要么被撕走了 。 于是新一轮的捣浆糊、抄写、张贴再重来一遍 , 相比之下 , 去黑石公寓的换房市场见效快 , 那里挤满了急于换房的人群 , 这情景有点像人民公园“相亲角” 。 大家面对面地谈条件的确要比在电线杆上贴广告来得直接 。 谈得拢的当场就去对方家看房子了 。

中年|“调”房子……
本文插图
建于1940年的西园公寓 , 位于愚园路1396号 。 解放初期 , 这里还是沪西人民防空的制高点
在我的印象中 , 调房子的过程艰难而曲折 , 当时就有一句戏言:“调房子比找对象难” 。 的确 , 找对象是一对一你情我愿的事情 , 而调房子是一家子对一家子的问题 , 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投反对票 , 那便全盘否决了 。
记得我家曾和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家准备去交易了 , 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 这家的二儿子死活不同意 , 两家人共同的努力打了水漂 。 后来才知原因 , 他家有只二三平方左右的大壁橱专给二儿子搭铺睡觉 , 要是搬来我家他就没这个特权了 。
调房中还碰到过万分沮丧的事 , 我家和兴国路一家兴冲冲地去房管所办理调房手续时 , 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段属于特级地区 , 不是随便谁想进就能进的 。 当时我父亲属于“牛鬼蛇神” , 自然跨不进那个“门坎”了 。
房子虽没调成 , 但回忆起当年事仍回味无穷 。 上海人在换房中的智慧绝对令人佩服 , “三调”、“四调”不稀奇 , 我甚至于听说有位无房结婚的老兄硬是靠着“七调”才有了间婚房 。 光是七户人家来来回回看房这个“工程”就有多复杂呀 , 这么活络的头脑使我联想起在水里游刃有余的鱼儿 。
调房的市场今天似乎匿迹了 , 但如果能赋予它时代特色 , 除了火红的买房和租房市场 , 调房子应该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改善居住的方法 , 这个空间大着呢 。分页标题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 , 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 , 一经发布 , 稿费从优 。
作者:章慧敏
【中年|“调”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