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亲历伦敦疫情体会什么是大国担当

亲历伦敦疫情体会什么是大国担当
今年1月,在伦敦求学的我,度过了人生第三个身在异乡的春节 。然而,与前两年相比,我的心情却远远要复杂得多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的暴发,让我对国内的亲人牵肠挂肚;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多月后,英国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此后几个月,我在留下与回国之间的纠结辗转,充分见识到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挑战,也深刻体会了“大国担当”的内涵 。
【医护人员|亲历伦敦疫情体会什么是大国担当】疫情刚刚暴发时,我和身边的留学小伙伴一起采购口罩捐给武汉,顺手也给自己留了一包 。很快,这包口罩就从以备不时之需的存货,变成了我最关键的生活物资 。那时,多数英国人对疫情的严峻性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加上学校对疫情信息的处理不够透明,没过多久,疫情便在我就读的学校里蔓延开来 。
作为医学生,当我看到意大利接近10%的死亡率时,立刻在脑海里拉响了警报 。于是,我赶忙查询了英国的医疗资源与疫情数据,毫不意外地得到了“形势危急”的发现 。可是,感染人数的增加,反而让我身边的不少英国人懈怠了下来,认为疫情“不过是一场流感” 。而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中旬发布的那场与疫情有关的重要演讲,更让我讶异:原来真的要搞“群体免疫” 。此时,我终于意识到:想像中国一样采取高效措施控制疫情,完全不切实际 。正好,学校此时作出了暂停开放实验室的决定,我也就此正式做起回国的打算 。
由于回国的机票实在太难买,我还是被迫在英国停留了不短的一段时间 。也正因如此,我完整见证了英国抗疫措施在三个月间发人深省的转变 。就在英国专家提出“群体免疫”之后不久,现实的压力很快就让英国政府改变计划,作出Lockdown(可以近似理解为“封城”)的决断 。由于反应慢了不止一拍,很多曾经在早期慌乱的武汉出现过的情况,几乎都在伦敦重演 。超市疯抢、医疗资源挤兑……这些场景的出现,让我体会到此前只在新闻中看到的国内抗疫进程的艰难,更让我对已经成功将疫情引向拐点的国内防疫工作者深感钦佩 。
也正是在这时,我看到了中国医生前往意大利支援当地医护人员的消息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都瞬间觉得看到了欧洲疫情好转的希望 。之前,我们一起向武汉捐献物资,有一批护目镜一直没货,到3月底才发给我们,结果当我们联系到武汉的对口医院时,对方竟然表示物资已经不紧缺了,支持我们直接捐给英国当地的医护人员 。这既让我们为武汉疫情的缓解由衷高兴,也让我深深感动于国内医护人员的人道主义精神 。
疫情刚刚开始时,即便是医学专业人士也不敢确定,到底哪种方案是最好的抗疫战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明显地看到:中国采取的封锁政策固然不是没有代价,但确实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而英国乃至整个欧美世界,都为其曾经的轻忽与傲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我也在异国他乡看到了英国人民的韧性,及其文化基因中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并且,真正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大使馆发来的健康包、从中国前往欧洲的支援队、国际医学期刊上的中国数据……更让我看到了何谓大国担当 。
6月,我终于买到了一张从德国转机回国的机票 。飞到上海之后,我立刻被安排了为期14天的隔离,那些一直穿着防护服、认真为我安排隔离工作的医护人员,既让人感到无比安心,也让人肃然起敬 。回想起在英国心神不定的那几个月,我真切地感受到故土家园的温暖 。
时至今日,看到国内外疫苗研发进程在各国的合作中一路向好,我再次感受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或许过不了多久,疫情就能逐渐平息,我也能够继续学业,我希望能够早日学有所成,以一名中国医护人员的身份,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 。
陈霁(留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