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新华社郑州9月25日电题:“银太康”何以“蝶变”奔小康——豫东农业大县太康县转型发展样本观察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钧德、孙清清
豫东平原素有“金杞县 , 银太康”的说法 , 言其“民物殷富 , 家给人足” 。 因盛产棉花而有“银太康”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 前些年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底子薄 , 2013年初 , 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1.2% , 曾是黄淮平原上有名的财政穷县、上访大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 。
近年来 , 这个拥有15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 成为中部农业县转型发展的一个样本和缩影 。 “这背后是以技术之新、促产业之变、在变中开新局 。 ”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说 。
技术驱动“银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服装是太康县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 在当地基础深厚 , 被当地誉为“银产业” 。 今年疫情以来 , 得益于新技术推动 , 这个“银产业”在当地逆势转型升级 。
今年8月 , 一个年产20万吨莱赛尔纤维的项目在太康县动工开建 。 项目负责人李阳光介绍 , 该项目是将可再生的竹、木等捣碎后形成的浆粕溶解后纺丝 , 整个生产系统没有废物排放 , 对环境无污染 。
在太康县盛鸿纺造产业园智能化车间 , 一台台国内技术先进的喷水织机正快速生产 , 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材料瑕疵、环境气温异常、人工操作失误等异常 , 智能监测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记录在案 。
“技术驱动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 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施文拥说 ,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 , 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 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高端面料供应商 。
作为我国新兴纺织大县 , 目前 , 太康县纺织规模170万锭 , 年服装加工能力5亿件 , 辐射带动就业2万多人 。
“设备换芯”让制造业更“智能”
【太康|“银太康”何以“蝶变”奔小康——豫东农业大县太康县转型发展样本观察】机械臂灵活挥动 , 精确点击焊接 , 一条完美的焊缝很快完成,这是太康县一家锅炉生产企业的“智能”生产场景 。
近年来 , 太康县财政设立了技术创新专项基金 , 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 , 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 , 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 同时 , 支持企业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 ,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 , 推动传统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
在河南四通锅炉有限公司 , 采访人员通过大屏幕能看到企业卖出去的每台锅炉的远程运行状态 , 故障报警信息一目了然 , 由此帮助企业进一步强化售后服务 。
“靠开放促升级 , 靠创新促转型 。 ”这是河南四通锅炉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坤的企业发展之道 。 这家企业实现了多项国内锅炉燃烧机卡脖子技术的国产化 , 目前其产品应用到国内外大型项目 , 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目前 , 太康县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 , 高新技术企业8家 , 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 。 在太康县已建成的16.9平方公里的制造业集聚区 , 已入驻项目157个 , 总投资551亿元 ,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0个 , 投产项目97个 , 纺织服装、锅炉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正在“蝶变” 。
新技术催生乡村“集约化”新产业
在主导产业之外 , 太康县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龙头下乡 , 以新技术、新模式催生乡村新产业 , 同时推动集约化、现代化转型 , 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
在太康县大许寨镇罗古洞村 , 占地500亩的食用菌基地正忙碌地加工菌棒 。 一座座现代化自动恒温棚可实现一年四季循环生产 , 高标准无菌制种车间可实现菌种从种植到发酵各环节的无菌化生产 。
食用菌基地负责人宋月华介绍 , 鸡粪和玉米芯等种植、养殖业的下脚料在这里被二次利用 , 加工成菌棒 , 用过的菌棒料和菌渣成为楸树、蔬菜等农作物的有机肥 , 可实现生态循环生产 。 如今 , 这个基地一天生产菌棒32000袋 , 供应全县和周边县20多个出菇基地 , 一年消化周边村的玉米芯300万斤 。分页标题#e#
“基地抓两头的生产和销售 , 采取订单农业方式 , 把中间出菇环节交给农户 , 带动农户148户 。 ”宋月华介绍 , 食用菌种植基地吸引100多人就业 。
罗古洞村是当地产业富民村的代表 。 目前 , 围绕产业富民村创建 , 太康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土猪等种养基地345个 , 年产值20亿元 ,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 (完)
来源:(新华网)
【】网址:/a/2020/0926/kd538233.html
标题:太康|“银太康”何以“蝶变”奔小康——豫东农业大县太康县转型发展样本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