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说起经典的国产青春电影,一下子想到的还是1994年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夏雨、宁静、陶虹等主演,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姜文明显不想只是回忆70年代大院生活,他另辟蹊径,利用叙事技巧和观众开了个"玩笑":记忆是可靠的吗?
【 豆瓣|豆瓣8.8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偶遇的不是宁静,而是米兰】本文意在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技巧、拍摄手法,及选角方式,看姜文如何将马小军懵懂的欲望成长至幻灭的过程再现,又如何用姜文式幽默,去讽刺当时社会的虚伪一面。
文章图片
核心旁白,错误记忆中的红色泳衣《阳光灿烂的日子》巧妙运用声音,贯穿全片的成年马小军之旁白,似乎重复了画面上的视觉动作,如讲到"未经邀请"开别人家锁时,少年马小军正好在做撬锁的动作。旁白的语调却刚好起到了视觉画面所缺少的,音乐性情绪的作用。
另外,旁白叙事,也使故事的真实发生变得可疑。电影开篇,旁白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拉近观众距离,使之快速投入到情境中去,却可能忽略判断"我"的记忆回溯,是否真实可信。一旦抽掉画面,再品这段文字,便能理解导演迷惑观众的手段了。
文章图片
"北京,变得这么快,二十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我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明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破坏"记忆,幻觉与真实混淆。本片的叙事手法,导演早早通过旁白清楚地告诉观众了;主角马小军的心理(动机)也透析如明镜:难掩的欲望;"好像"、"永远"、"总是",这些带着强烈主观意味的词语,使"阳光"也从客观现象变为主观感受,强调了是"我"记忆中的阳光。
文章图片
正因记忆的主观不可信,故事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即影片中的光影、色彩,都带有主观情绪和想象力,可理解为开了滤镜一般的记忆回溯。
童年马小军偷看女孩们跳舞的一幕,屋内亮得令人晕眩的黄色自然光,构成了光影的"魔幻时刻",这一幕虽然很美,可实际上女孩们正处于被偷窥的境遇,却没有表现出压抑与不安全感,这与导演在构图上的"出气口"有很大关联。
文章图片
这一幕致敬了《美国往事》,少年罗伯特从门锁洞偷窥女孩跳舞,门锁洞即是封闭性构图中的"出气口",令人看了不会感到压抑、可怕。同理,本片中马小军隔着窗户偷看,玻璃形成了画面的"出气口",使观众不会误以为这是个变态恶童,反而会觉得眨巴眼睛的马小军有几分可爱。
文章图片
高调的黄色自然光下,导演特写了女孩的小腿,说明马小军从小就爱看女孩小腿,为后面偷窥米兰小腿做铺垫。当小腿作为画面主体,成为绝对意义上的主角,也是揭示马小军内心世界的最直观信息——他的懵懂情欲,始于女人的小腿。同时,小腿也呼应了核心旁白夏天的"裸露"。
文章图片
马小军的欲望投射,从裸露的小腿,到蒙着纱的理想型照片(纱也是情欲的象征),延伸到真实的米兰。片中马小军对米兰最直观的一次情欲凝视,是经典的游泳池一幕,泳装也是正常生活中马小军能接触到的,最大限度的裸露。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丰腴的米兰从泳池爬上来,可谓出水芙蓉。镜头代替马小军的目光,特写她挑起的脚趾,接着从下向上摇,到她轻咬下嘴唇的小动作,在一个青春期男孩眼中,挑逗意味强烈。
文章图片
事实上,米兰的红色泳衣马小军这才第一次见。正是前文提过的"破坏"的记忆,使成年马小军在不知觉中"篡改"了真实,他在米兰房间看见过的泳装照根本不存在。红色泳衣与蓝色池水形成强烈、醒目的互补效果。色彩对比非常强烈时,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加之裸露、挑逗的错误印象,这就是错误记忆为何会是红色泳衣的原因之一。
文章图片
另个原因是,红色代表了青春的激情,这激情投射在马小军身上,指向了两个方面,一是不可控的暴力,正如他打架不知轻重,把对方打到满身血停不下来。二是懵懂的情欲。
如果美好与罪恶是同一种颜色,那么它就不仅是一个青春期男孩对初恋的美好诠释,还暗含了对那个时代青少年暴力与激情的反思。
第二次姜文看见的不是宁静,而是米兰
文章图片
本片的灵魂人物,自然就是米兰。米兰作为马小军的初恋,同时也是欲望投射的对象,既要清纯、秀气,又得性感、带些肉感。正是如此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邻家大姐姐形象,深深吸引着马小军。
有些矛盾的人物形象,让导演姜文选角时费了不少心思:"演米兰的角色换了几次,后来已经定下来了,我仍然心里犹豫。突然有一天宁静来了。她从前来过一次,我觉得她太甜蜜,个子又不够高,当时就算了。后来有一天我在饭厅里吃饭,我是近视,没太看清,我感觉那个女孩子挺好的,那是谁呢,她为什么在我们这个饭厅里吃饭呢,过去一看,这不是宁静嘛。这样,演米兰的演员又换成了宁静。"
文章图片
犹豫再三,最终让姜文确信"这就是米兰"的只有宁静一人。片中米兰有许多面部特写,十分考验演员演技。宁静在其中表演游刃有余,在清纯与性感间无缝切换,洗发时暧昧的神情,游泳时妩媚、勾人的小动作,路上偶遇时无邪的眼神,让人深陷米兰的魅力中。
文章图片
宁静过硬的演技,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的《炮打双打》就被证实,她饰演个性桀骜不驯的春枝,封建家庭下被当儿子养, 虽是"假小子",但眉宇间不时流露出的女人味魅力十足。宁静也因亮眼的表演走出国门,在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
文章图片
演员的可塑性体现于此,姜文对宁静第一印象是"不准确"的,演员每部戏形象不同,气质也不同,春枝与米兰就是完全两类人,更别说戏内外的宁静本人了。宁静有"甜蜜感"不等于她演的米兰就是甜蜜的。
因此,姜文一开始将米兰的形象投射在宁静本人身上,自然认为不合适。而饭厅偶遇确定的原因是,他看见的并不是宁静,而是单纯看见了米兰。
第五代导演姜文另辟蹊径,幻灭的记忆与阳光
文章图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归属于新时期电影(1978年至2002年),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者被称为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导演姜文也属于这个行列。分页标题#e#
第五代导演的共同特征是,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以西方佛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来剖析传统的故事,用新的叙事和角度揭露出社会不合理的虚伪一面,把历史重新解构。导演姜文在1994年拍摄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就非常符合这个特点,在创新方面尤为突出,也是他最受好评的一部电影。
文章图片
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深度解剖当时社会下的人性畸形和悲剧,把不可说变为可说,以沉痛、悲伤的基调为主,几乎没有娱乐成分。
文章图片
但姜文的作品不同于两部,本片一改原著小说中忧郁、压抑的气质,奠定了阳光、轻松的基调,导演巧妙地把视角转移到一群被忽略的人身上。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借助没人管的孩子们,天性的纯真、顽皮、怯懦、不识好歹等特质,"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样貌,至于"真实"必加引号的原因,正是叙事的创新之处。
片中有意讽刺社会中虚伪的一面,故意设置了胡老师,与看"毒性很深"的《罗马之战》的大人等配角。老师上课被学生捉弄、马小军偷看到道貌岸然的老师随地大小便;看电影的老司令身旁的女秘书一句:"这部受批判的电影,毒性非常之大!"与"遍地都是"的小孩一哄而散的场景,黑色幽默满分。
文章图片
导演将批判隐藏在喜剧效果之下,讽刺了孩子眼中的当时的大人多么虚伪。这也是解构历史的一个创新,不直面惨痛,另辟蹊径去反讽,以一种戏谑的眼光回顾,达到了更强的讽刺、反思效果。
如果以上 "打破"、"创新""解构"这几个特征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则是贯穿始终、十分显著了。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望的压抑是根源,最早被应用到文学分析中,后来则延续到电影上,借用这个理论,电影在本质上也是经过升华的原始欲望,传达给同样被压抑的观众。
文章图片
简而言之,弗洛伊德的原欲,是片中马小军一切行动的内在动力。以欲望为出发点,经过电影的传达产生共鸣,观众从而理解马小军为何会深受米兰吸引,爬上烟囱的占有欲、吃醋闹别扭等幼稚行为。
同时可理解最后马小军飞扑米兰,反被米兰掌掴、抽腰带,马小军落荒而逃的场面,答案其实也在核心旁白里:"幻觉"和"真实"。幻觉破灭的时候,真实显露出来,欲望就消失了。幻想中的米兰和真实的米兰不是一个人,这也是常听到的:单恋一个人可能只是爱上了爱他\她的幻觉。
文章图片
本片主旨不仅讽刺、批判当时社会,更偏重对马小军懵懂的欲望成长至幻灭的过程再现,来试图还原记忆中的北京大院生活,一定程度上带有自传色彩。而导演又亲自否定了记忆的真实性,加重了幻灭的程度。
文章图片
"幻灭"之深,体现在结尾马小军跳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情绪和自我认知过程:幻觉,过渡到幻觉与真实,再到真实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跳水,学刘忆苦跳10米引注意,幻想米兰会回头;第二阶段溺水,伸手救援的幻觉与被踩入水的真实在打架;第三阶段漂浮,幻灭回到真实
来源:(小影电影)
【】网址:/a/2020/0926/kd537762.html
标题: 豆瓣|豆瓣8.8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偶遇的不是宁静,而是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