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初 到 密 山
丁玲
满载知青的火车经过4昼夜的旅程,上午10点钟左右终于在黑龙江省密山县火车站外线停了下来,抛下我们300多个失魂落魄的杭州知识青年和随身的行李,继续喘息着拉着去虎林插队的知青往东驶去。铁路边顿时嘈杂起来,到处是一堆堆的行李、各连队前来接我们的人和装运行李的卡车。
关外暮春的天气仍带着寒意,我倚着行李堆茫然望去,透过薄薄的雾气,密山城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茂密的树木中露出一片片红色的砖房、褐色的木板房、不多的几幢楼房和参差的烟囱,显得静谧而安详。转身四望,也是树木森森,橘红色的房顶点缀其中,整个密山城坐落在绿树的环抱中。远处,绵延起伏的完达山盘桓在天地间,一眼望不到尽头。眼前这座边陲小城竟是如此美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想象中此行的终点应该是一片荒原。我们被送往千里之外,又落脚在这座交通便利的小城,顿生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足以使初次远离家乡的惶恐和对未卜前途的担忧心情得到些许安慰。
文章图片
丁玲与丈夫陈明在北大荒
简短的欢迎会后,开始将我们这批人分配到各连队,包括我在内的60多个人被分配在三连水泥厂。大家急切地询问来接站的人,我们将要安家的连队在哪里?他们朝着铁路西北面一挥手:那里是二连机械厂、五连橡胶厂和加工连。又指着西南角一片灰蒙蒙的建筑说:那就是三连水泥厂。我默默地注视着那几幢高低错落、落满粉尘的简陋厂房,感到既陌生又亲切,以后的生活无论怎样,那里就是我们的归宿,是聊以落脚的“家”了。
分配宿舍、整理行李,安顿下来以后,大家便到周围熟悉环境。用板障围着的院子,就是我们连队的生活区,里面有宿舍、食堂、水房、澡堂、连部办公室等。食堂是一排坚固的红砖平房,里面宽敞明亮,厨房锅灶齐备,我们心里开始踏实了。隔着一道板障是43团木材厂,堆木场里等待加工的原木和加工好的木材码得小山一样高,每天都有装运木材的重型卡车喷着黑烟进进出出。锯木车间紧邻我们的宿舍。但奇怪的是,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锯木机日夜开动发出尖利刺耳的轰鸣声,丝毫没有干扰我们的睡眠,或许是年轻贪睡,或许是因为经过繁重劳动后身体对于睡眠的渴求。
离连队不远处是县城仅有的一条大道,称为“红旗大街”。
寥寥可数的几家商店以及县政府、招待所、医院、剧院、邮局就集中在街道两边。刚到密山的第二天,我们顺着剧院旁的小路信步走去,一会儿就来到郊外。只见路边长满了高大的杨树、桦树,树叶刚刚吐绿,黑土地上青草才抽出嫩芽,满眼一片新绿;远处星星点点的农舍,来往的马车、牛车和劳动的农夫,充盈着盎然生机。迎面吹来的春风虽还有些寒意,却也撩得一群年轻人心神荡漾,便把剩下的一点离情别绪也抛洒得无影无踪了。
文章图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大荒
黑龙江省地处国土之东北,清晨4点多钟太阳就已经升起。开始我们一见出太阳就起床,待起来一看时间才知道还很早,院子里静悄悄没有动静,伙房里水汽蒸腾刚准备做早饭,于是我们只得无所事事地到处闲逛。几天以后才慢慢适应过来。
根据连队的安排,我们第一个月是集中学习。每天清晨列队来到一处空旷的煤场出操军训,早饭后开始政治学习。那些年物质和文化生活非常匮乏,但可供学习的材料却多得出奇,这本著作那本语录,这篇社论那篇讲话,两报一刊和“梁效”之流的文章信手便可拈来,上午接着下午连续不断地学习而绝不重样。几天以后大家在精神上有些懈怠了,常常在学习当中借口出去,有回宿舍休息的,有逛街的,也有找个角落闲聊的。这天上午,我也觉着腻烦, 掖着速写本溜了出去。
密山城虽小但可入画的素材不少,尤其是街景自有一番关东风情。这天副食店门前很热闹,红色的酒幡高挂,路边停满了马车和拖拉机,都是附近公社进城来办事的老乡,进进出出买东西、吃饭。我在路北一条胡同口打开本子认真地画了起来。慢慢地有几个人过来围观,不时有人用审视的眼光打量我,开始我觉得他们可能是好奇,但后来便感到眼神有些冷峻。一会儿又有几个小学生奔了过来,挤上前看一眼,就转到我身后,唧唧喳喳小声地在议论什么,好像听到几句“画地图”、“苏修特务”。分页标题#e#
【 著名作家|《初到密山》——著名作家她眼中的密山!】当时我正画得顺手,根本没把小孩的话当回事,以为他们是在说着玩。只见这几个小学生和两个青年急匆匆地走进对面的小街。不多时,这几个人又回来了,前面多了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径直朝我走来。中年人靠近我身旁看了看我手中速写本上的画,缓缓地问道:“你……是哪里的?”我眼睛还停留在纸上:“我是兵团的。”他没再提问,轻轻地对我说:“你跟我来一下。”我只得合上本子跟着他朝那条街道走去,他转身向跟在我后面看热闹的老乡们扬扬手说:“都回去吧。”我这才感到事情似乎有些不妙,抬头看看我们站定的大门,原来是县公安局。在公安局的办公室里,一位领导模样的民警看看我的画,问了我的姓名和所属的连队,说:“噢,在画速写啊,你们指导员我认识,没事儿,我去电话让他来接你吧。”就这样我跟着指导员回到了连队,于是画画进了公安局的事也成了大家的笑料。
密山的群众警惕性真高,我对这些生活在边境线上的老乡,尤其是小学生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毕竟这里距离国境线只有40多里路啊。
文章图片
1981年丁玲重访北大荒时留影
学习阶段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岗位,和比我们早来的其他城市的知青一起劳动。水泥厂的工作非常辛苦,大部分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生产环境也不好,粉尘弥漫。水泥窑不能熄火,我们分成三班生产,尤其到了严寒的冬季,上夜班更加艰苦。就这样,我们在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踏上社会的第一课。尽管那时我们还很幼稚,思想还很单纯,阅历还很浅薄,但在这所劳动大学校里,什么都不能成为你退却的理由。如今我们也即将步入老年,每当回忆起当年的这段生活经历,心里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坦然。
来源:(ZAKER生活)
【】网址:/a/2020/0926/kd537354.html
标题: 著名作家|《初到密山》——著名作家她眼中的密山!